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你:"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不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练习1万小时,就有了成为领域内领先者的希望,无论天赋,无论出身。
然而,真相是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和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界限值。例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个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也并不需要1万个小时,而是数百个小时。
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在其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会是一大影响因子。如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指出--优秀科学家的平均智商在125以上,同样,一些体育项目更是会对身高和身材有要求,这类身体特点上的差异,更不是时间和简单的练习可以弥补的。
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其实没有成就的人。练习时我们是采取阶段性进步,随时间和效果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和技巧性,还是机械的,每日花上几小时。只为达成1万这个目标。却始终没能发现更有效的训练方法,不能辨别并弥补练习中的漏洞,以取得进步?其间的差别,最终便是高级新手,胜任者和专家的区别。
最后,驳斥1万小时定律可以玩一个巧妙的思想游戏,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提出了沙堆悖论。
一粒沙子不是堆,如果一粒沙子不是堆,那么两粒沙子也不是堆,那么三粒沙子也不是堆。以此推类,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1万粒沙子还不是堆。
破解沙堆悖论时,我们经常不得不设定一个固定的边界。如果我们说1万里沙粒是一堆沙,那么少于1万粒沙粒组成的,就不能称之为一堆沙。那么这样区分9999粒沙和10001粒沙就显得有点不合理。这样不得不设定一个可变的边界,但是这个边界是多少呢?我们现在不知道。那么最初设定的1万粒沙粒是一堆沙作为边界的价值就削减了。
同样,在沙堆悖论的视野下,1万小时定律的价值也就这样被削减了。正如真实的心理科学研究表明,成为专家的时间,往往随着不同的专业技能领域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