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作家韩寒,细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的文章《求医》一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对了3道题。他选错了“划线句子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对此,韩寒曾经评论说“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吧别人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人的看法。”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80后作者周南(化名)身上,2009的福建高考语文使用了他的文章《寂静钱钟书》作为阅读理解,出了总分15 分的题,他自答后,只得1分,从分数看,比韩寒惨多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选项,作者自己的答案却是错的,看来出题人比作者更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如果说韩寒没有参加过高考,也没有上过大学,文化不够的话,毕业于清华的周南直言:”直想撞死在清华。”
其实,无论韩寒还是周南,都离开高考比较远了,一位高考生说,只要把自己变回高中生,这些题目的正确性就高了很多,特别是一些看似主观的题目,“你认为……?”你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样的题是大坑,绝对不可以回答考生真实的想法的,连作者的想法都不行,何况考生呢?因为高考的评分标准是客观的,有限制的,主观题客观标准评分,答案必然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大家各说各的话,各唱各的调,万紫千红,百家争鸣,作为国考的高考如何评分?
因此,考生的意思第一个被否定,第二个被否定的是作者的意思,韩寒和周南所得的低分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那么高考到底考谁的意思呢?
出题人的意思,这些人何方神圣?咋怎么牛呢?他们的意思为啥能代表几百上千万考生的意思?就语文,英语来说,出题人大多是大学教授和部分高中老师,这些仅仅是他们的身份,说明不了什么。当我们思考一下高考的目的的时候,一切就清晰许多,高考作为一种国家选拔人才的手段,它希望能选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什么样的人能参与中国复兴的伟大事业?
当问题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就到了问题的核心,所有的疑问也都有了答案,高考对于一个普通孩子来说,也许是改变命运,突破阶层,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是家国大事,百年大计。作为国考的高考题答案,当然不能是考生自己的意思,也不能是文章作者的意思,顺便说一句,选文多选去世作者也是原因之一,死无对证嘛。答案必须的体现出为国选才的意思,这才是高考真实需要的意思!!
那么到底怎样的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呢?有下面几个标准
1.主旋律
2. 正能量
3. 花朵论(类似你是祖国的花朵,你是未来的栋梁这样的意思)
往这几个方向答,才有可能选到正确答案。
敲黑板的时候到了!!!
英语阅读和语文的一样,只是换了一种语言而已,考试的目的不变,因此答题的思路,理念也不变。鱼妈英语孩子们接受了这样的理念后,经过训练,传统阅读题的相关题目比如主旨题,推断题,句子题,例子题这些传统阅读题型就不会走偏,正确率一路上升,高能转化为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