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摄影的欣喜若狂
任何一个事物,如果能触动人类内心的柔软,最终都能引发改变,甚至成为人生的转折点。
13岁那年,父亲送给林希一台尼康FG。不久,她自学《黑白摄影教程》,学会了基本摄影技能;母亲的摄影师朋友请她参观暗房,教会她如何冲洗胶卷、放大照片......看着暗黑中的相纸一点点呈现亮丽、庄严、肃穆,一切都让快门的“咔嚓”声变得神奇有趣,似奇迹的魔法。大学期间和朋友徒步欧洲旅行,建筑和艺术的美,又震撼着她的心。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是林希最初的渴望,不是在旅行,就是在旅行的路上,成为她常态的生活。
拍摄的照片越来越多,有一天,一个意大利人向走来,短短几分钟的翻阅,就决定把她的照片印成明信片。没有一分钱的酬劳,却让她久久欣喜若狂。
摄影就这样,在一步一步命运的转折中,走成了理想职业最好的模样——爱即是工作。
(二)职责的九死一生
没有系统专业的学习,只基于对摄影纯粹的喜爱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身高155cm,20岁左右的林希毅然大胆地为自己的梦想寻求一切可能实现的机会——向《布宜诺斯艾利斯先驱报纸》求自由摄影记者工作、向卡萨罗萨达酒店保安请求拍摄麦当娜、向《纽约邮报》、《每日新闻》以及美联社寻求摄影工作......最终凭着执着、诚恳的态度,她把一个个意想不到的不可能完美地演变为奇迹。
“9.11”事件突发,战争一触即发。林希放弃了一切,选择前往巴基斯坦。离危险越近,也离成功越近;离战场越近,拍摄的相片也越能产生价值,也越能向全世界证明摄影师的优秀;除此,谁都知道,美国的霸权主义,直接造成了这次事件的爆发,而这次事件震撼的摧毁,必然又将引起美国的疯狂报复。战争的对错姑且不论,普通民众的生死却在战争面前被从政者隐退,无从了解。大肆挥舞着“正义”的旗帜,坦然前进。
奔赴前线,虽然生死难料,但之前无数次阿富汗、新德里拍摄的场景浮现在林希眼前:那是男子胡子不够长就会遭到暴打的艰难生活;那是不祈祷就会坐牢的无奈领域;那是女子需躲藏自己,不能受教育,不能工作的悲惨场面;那是结婚前,丈夫妻子几乎没见过面的荒唐;那是妇女生产简陋得想哭的画面;那是没有新闻,没有技术可言的一片“荒芜”;那是贫富差异不可共融的世界......一名优秀并有着社会责任的战地摄影师,有义务让战争呈现得更全面,让世界看到更多的真相。让从政者能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做出正确的决策。
伊拉克战争爆发,林希穿戴者防弹衣,又奔赴前线,见到最多的是各色各样的尸体,以及不明身份的残肢。有一种恐怖,无关国界,也无关种族,它是你走在路上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发生爆炸,甚至会不会就在你身边;它是你早晨跟最爱的人通完电话,晚上可能这就是爱的遗言;它是两辆车前后而行,忽的,只剩下半个车身,残肢还拖在车外;它是你还来不及产生身体的作呕,就已呆若木鸡说不出话来。
领事馆被炸,短短几分钟就赶到现场,断壁残垣,扭曲的、半裸的、无头的尸体遍野,尘土和灰烬里都充斥着血液的腥气,在这样的场面下竟然还能被小偷偷走手机。林希第一次感觉到难受,失声痛哭。
......
利比亚转变为了战争,林希与同行三位同事被绑架,无休无止的殴打、折磨、辱骂,还有隔着衣服的猥亵。死亡,不曾发生,却变成每一个下一分下一秒的无尽恐惧和害怕。
“大家都在吗?”
“在”
每一个“在”,已然不是一个字、一句话,已然成为了绝望中一种坚持的力量,一种还不能放弃的希望。
大难不死,让生命多了些由衷的感恩和珍惜。
(三)烛火微光
如果说,没有经历过就说爱,肤浅不可信。那么,死里逃生,还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该是真爱,该是伟大。
“去经历人性,但仍不忘却人性的美好”,“即使今晚就死,我也会全力以赴”就是林希面对世界,内心最大的坚强。
这世界给不了你第二次机会,工作的争取、镜头里的停留、爱情的遇见都是。怀揣着对生命最大的敬畏,保留着对人性最美好的善意,虽如火柴般微小,也尽全力想给世界以烛火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