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知乎@赵半白
如果内心喜欢一个人却没有机会进一步发展,就和她一起做比较冒险的事。
比如:去鬼屋、坐过山车、滑雪、看恐怖片,做这些比较刺激的事情的同时,会心跳加速,同时会让对方对你产生依赖感,认为你非常可靠。那么其他事情都自然水到渠成。
延伸阅读:《走出假性亲密关系 | 从独立到冲突,从依赖到共生》
想要真正让别人觉得你大方,愿意和你交朋友,不是你一见面就请他吃500 的日料,而是平常生活中请他吃 10 次 50 的普通饭菜。
刚见面的热情很容易让人觉得你带有目的,之后如果你稍微不注意,他就会觉得你变了,相反,你开始就普通对待,之后也没有减少,他就会觉得你特别的真诚,把他当真朋友。
延伸阅读:《10秒钟读心术 | 洞察你的职场人际关系》
年轻时最好的处世之道就是真诚+认真。
人靠谱,自然就会有前辈愿意提携,不要端着,也不要太谦虚,不懂就问,有能力的人才有资格谈谦虚。
延伸阅读:《你会爱上自己的工作吗?不会,除非你开始变得专业》
平常心接受别人的一些小的分享。
比如零食,自己做的甜点或者老家带来的土特产,不要总觉得拿别人的东西不好。别人真诚的分享,你硬是拒绝的话会让他很尴尬。
延伸阅读:《情感勒索 | 为什么最亲近的人,会把你拖进最持久的战争?》
当你在想「这句话要不要说」的时候,把嘴牢牢闭上,这句话说出来你百分之九十会后悔。
现实生活里,对那些看起来不顺眼的人最好的态度就是:公事公办敬而远之。
你很难摆脱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减少交集。
学会真诚且具体的赞美别人。
要发自内心,而且不能太过宽泛,夸一个女生的戒指很漂亮远比直接夸她漂亮受用得多。
不要在他人面前质疑、修正上级或者长辈的决定。
就像在开会的时候,你感觉领导说的有一个点不太对,就在会议中指了出来,这样会让对方下不来台,即使你说的很对,他后边也会给你穿小鞋。但是如果你私下单独和他说出来这个问题,他会认为你识大局,值得培养。
延伸阅读:《一句顶万句 | 怎样聊天,分寸才会拿捏的死死的?》
第一印象的修正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所以一定要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会极大的节约日后的修正成本。
帮过别人的忙以后尽量别提。
每提一次,之前帮忙的情分就会少一分。
不要太过频繁的主动给别人提建议,这会让别人感到冒犯。
让别人相信你的前提是要自信。
这不是客套话,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对你并不十分了解,无法在合作之前的短时间内建立信任,在这段时间,你越自信,双方的信任感就会越强烈。
延伸阅读:《非语言沟通 | 让你变得自信的10个身体语言》
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坚持做完。
就像看一篇文章一样,一定要坚持看到最后,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交谈的时候对方长时间左顾右盼,大多是回答而不是提出问题,那就可以考虑一下尽快结束话题了。
如果有人一直对你唠叨个没完,两种方式可以打断他的讲话:
① 假装弯腰捡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
② 说你要开会/打个电话,直接迫使他闭嘴。
对于职场人来说,开会永远是万能的借口。
延伸阅读:《穿越人际的迷雾 | 十八个经典的职场心理学效应》
对小孩子和老人要有耐心,谁都会经历这些阶段。
他们接受得慢并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认知断层的问题,要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沟通。
不要插手别人的家务事。
你可以去安慰,但不能通过贬低另一方来安慰,因为他们总是会和好的,到时候你说的那些话都将成为心里的一根刺。
延伸阅读:《暗示与觉察:人生的七项修炼》
不要为自己强行树立敌人,只要可以合作,可以双赢,那之前的竞争对手就可以变成合作伙伴。
与别人握手的时候,可以适当多握一会加深印象表示亲密。
当然,与异性握手时还要观察对方的态度,时间尽量短一些。
少强调自己的努力,多用作品来说话。
不要太过费心的去维持自己的交际圈。
只要你的价值没变,这些人散不了。平日只维持两三个真心朋友,就足够了。
少和认知层不同的人辩论,更不要做杠精。
控制你想说话的欲望。
不要谁来问你两句,你就把什么事都和他说了,你想拿来交朋友的秘密,也许是他拿去交换别的朋友的八卦。
真正的朋友,不是靠交换秘密得来的,而是靠互相吸引,用秘密交换的朋友,必然也会因为秘密出卖你,只有用能力吸引来的朋友才能成为你长久的人脉。社交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
延伸阅读:《在关系中,千言万语都敌不过一个拥抱》
在备忘录里,将好朋友的生日记录下来,并设置提醒。
不用追求送出什么大礼,只要在那一天给他送上祝福,对方就会很开心。
拒绝的时候干脆一点,是对双方的共同尊重。
高频率的脏话并不能说明你是个直率的人,只能说明你控制不了自己。
微信收到消息及时回复,看到有帮助的文章第一时间点亮「在看」,这样不仅会让你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还会让别人感觉到你很温暖。
生气是件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好好控制你的表情。
如果你生气,那一定是因为想要别人知道你生气,而不是下意识的生气。
恰如《硬核科普 | 为什么我们懂了这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提到的:
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原则:每个人都会为自己产生的情绪、感受负责。
有些情境下的愤怒是伴随着受伤的,绝非意味着我们要去承担、拯救、负责谁的情绪。
而是下次在经历亲人生气、与人争执、自己生气时,我们可以专注在愤怒背后的受伤感,内心一定是感觉缺失了什么、或者认为被冒犯了什么、或者有需求但无法直接表达。
而这种察觉,可以让氛围缓和下来,让自己的情绪一下转化成平和与松弛。
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维护好再还。
东西可以擦一擦,借车记得加满油。
看到别人的付出并且愿意鼓励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因为他们懂得感恩,不会去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你斤斤计较,就像看到一篇有收获的文章,一定会点亮「在看」(疯狂暗示)。
作者 | 知乎@赵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