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双11已经不到24个小时了,从最早的光棍节到现在的网购狂欢季,网络购物和支付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愈发扁平化,仅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制造出一个民众参与热情极高的“节日”来。毕竟在全年七个法定节假日中,最“年轻”的国庆节也已经有68个年头。另外在年轻人中流行的舶来节日,也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节”和“教师节”相对年轻,但也分别经过了68个和32个年头。
今年是第8个双11,双11主题的已经深入人心,那是买买买,于是我打算蹭个热度,认真的聊一聊消费这件事,重点说一说为什么会“乱花钱”。
消费不就是买东西么?没错,更准确的说,消费是购买消费品的支出。也就是说,你买到的首先得是消费品。消费品是什么,是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所以,如果购买的社会产品没有或者不能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那这部分支出实际上就被“浪费”了,而这部分支出就成了“乱花”的钱。
按照消费习惯,消费品一般分为四种,一种是便利品,就是会反复购买,就便购买,不用花什么时间比较的东西,比如主副食,打火机这些。第二种是选购品,顾名思义就是需要认真比对遴选的东西,期间会发生许多反复和变化。第三种是特殊品,对消费者有特殊的意义。第四种是非渴求品,也就是因为不熟悉或不感兴趣,不会主动去购买的产品。
如此一分类,其实很容易发现,真正容易“乱花钱”的基本不会是非渴求品——你本身就不想要多东西,如果价格还不友好,那不是立马负分滚粗?一般也不会是便利品——我家楼下的猪大排比市场里贵一块钱,但我多掏一块钱我少走路,这一块钱也没有“乱花”。特殊品有点像,但是特殊品对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意义,能给人精神上带来极大的满足,因此有非买不可的理由。所以最容易乱花钱的实际上是选购品。
认真比对挑选的原因是客观上有较强的需求,有自发的购买欲望。比如买车的人通常会关注汽车性能,配置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而一个单纯喜欢汽车的人一般只关注车辆的性能或配置,但往往不去考虑它们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而需要比对挑选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上产品差异化的存在,同类产品虽然功能相似,但总有些地方不同,比如保时捷MACAN和众泰SR9都是汽车,甚至外观都很像,但差异化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人们在选购品上“乱花钱”的原因一个来自错误的购买欲望,一个来自失败的差异化比对。
先说第一个,购买欲望一般不会有什么错误,但它却会在受到一定影响的时候会发生膨胀——比如说一开始想配个电脑上上网炒个股,然后觉得网上资源那么多,而股票一周才开五天,一天就交易四个小时,平时电脑还能看个电影,看电影得整个大显示器吧,之后又觉得在线看电影不够清晰,还是下载高清的好,于是又升级了CPU和硬盘,然后再一想,万一要玩游戏呢?结果反反复复下来以后,原来3000元就能解决的事情,配下来7000多了。再比如原本一辆飞度就能解决的事情,最后买了个霸道。这部分支出确实“乱花”了,但并不是特别可怕——高配的电脑不光能炒股,也确实能看电影打游戏,霸道不光能像飞度一样代步,还能开出去越野。多支付的钱实际上购买了一定的性能储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能用得到,这部分性能的价值就能够体现,所以这时候购买的产品,是完全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甚至还有了一定满足日后需求的储备。
而第二个,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前段时间引起热烈讨论的“2块钱维生素和98块钱维生素C有什么差别”……这就是典型的差异化比对失败的结果。再说明白一点,就是还没有弄清楚“维生素C是如何对人体产生作用”的,就去比对“何种来源的维生素C更好”,而结果是只要分子式是C6H8O6并如维生素C排列的,甭管是天然提取的维生素C还是人工合成的抗坏血酸,作用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这两种产品本身是同质的,如果想不“乱花钱”,首先应该比对的是价格。这并不是最复杂的,更复杂的比如奔驰E级和宝马5系怎么选;原厂镜头和副厂镜头怎么选;想买件衣服,短款和连衣裙款怎么选等等等等。要想在这些选购品上不乱花钱,必须要花费一些时间,让自己具备一些机械学,光学或者美学的基础,而且还要去真正的试驾,试拍,试穿……相反,不愿意把时间画在这些方面,又不去自己体验,人云亦云,或者直接相信网上的一些“云评”,就很有可能买到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消费品。比如想要一台运动的车最后买了行政款,考虑价格买了副厂的镜头却发现选错了卡口,想买一套偏通勤和工作的服装结果买了休闲款。这时候的钱就是真正的乱花了。
而在网络环境下,影响人们正确判断的因素不仅没有少,反而更多了。以前只需要排除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的干扰就能正确决定了,现在不仅有七大姑,八大姨,还有某某大V,某某公众号,某某专家,某某老师,这些人比七大姑八大姨更专业,更权威,更容易让人盲从。而当这些人和生产某些产品的厂家之间有合作关系后,会使广告更加扁平化——“我给你说,用这款面膜,可好了,补水比注水都快,价格才是某某品牌的一半”,“这个营养品特别好,我爷爷吃了气色比我都好,瞬间小鲜肉,秒杀吴亦凡”,“这个价位就能买这样一台硬派的越野车,我要是有指标,我立马买一辆”,“这个牌子的牙膏,我用了半年多了,现在我吃核桃都直接用牙咬”。可能没这么夸张,但画风基本上差不了多少。这本来是人家的商业行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参考,但决定要自己做的,可无奈的是,还有粉丝会说“那谁谁谁不卖面膜,人家怎么生活啊”“那谁谁谁也要养家啊,别人都卖保健品他卖也没毛病啊”“多说这车两句好话又怎么了,你不买就是了,干嘛影响人家生意呢”“谅谁也知道不可能直接拿牙开核桃嘛,无非夸张了一些,人家卖个牙膏也很辛苦的呀”。不过市场是公平的啊,而且越开放越公平,如果卖面膜,卖营养品,卖牙膏或者充值测评真那么难做,举步维艰,这些人早就不做了不是么?另外,在商家“五星好评返现”的诱惑和“不给好评就捣蛋”的流氓行径下,部分评论区的内容也变得没法看了,不能有效的告诉你购买该产品的风险是什么。乱花钱的风险不仅仅来自这些营销号,还有更可怕的暗流——“购物即反现”“积分当钱花”“消费能创业”,这些将消费者简单消费复杂化的营销模式,对消费者来说可能还存在更大的隐患。甚至你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可能把你作为他们潜在的消费者,所以当购买选购品的时候有必要多掌握些信息,否则就会吃信息不对等的亏,也就更容易乱花钱。
可是如今,一个人知识更新的速度不仅无法赶超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速度,连跟上都不太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要避免乱花钱,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怎么办?在面向未来,面对挑战的时候——当然是要“不忘初心”了。要牢记自己就是个消费者,既不要当某某某的脑残粉,也不要做一边当消费者一边当经营者的梦,自己本来就是买东西的啊,你跟我说那么多没用的干嘛!还要牢记自己的消费需求,我要买的就是驴,你一个劲给我推荐马干什么,在满足自己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多花一点钱去储备一些以后可能需要的功能,但基本的需求都满足不了的,还是赶快负分滚粗吧!最后要牢记自己才是上帝,他们想要的钱在自己手里,给他们可以,但先要自己愿意,他们说什么可以参考,但做决定是自己的事。多评估自己的需求,多了解自己的使用感受,才能买到满意的产品。
最后,祝大家剁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