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亚隆《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总结出来就是两个词,一个是共情,一个是方法。
先来谈谈共情。亚隆在第七节《教授共情》中谈到“帮助病人对你共情,他们也会自动探索生命中其他的重要人物。”在过去,我对共情的理解一直是以“我”为主,对来访者进行共情,而亚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来访者对“咨询师”共情。亚隆在《新版增补》中曾谈到“治疗是生活的彩排”,同理,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来访者人际关系的缩影。在83节《关注与治疗师有关的梦》中亚隆谈到“来访者一直以来培养一种怪异的行为方式,并用它来与他人进行交往。”当来访者学会对咨询师共情时,他或许就能自省到自己一直以来所培养的行为方式,他也就能够在走出咨询室后对身边的人更好的共情,从而改善他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系统。
第二点是方法。在这里,我又将方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指基础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一部分是咨询的实操方法。先谈谈基础知识。作为一名在校生,会经过各种基础理论的洗礼,比如基础心理学,测量、统计心理学。过去一直会心存疑问,将来自己更想从事的是面对面的咨询而非学术研究,那么学大脑的各个功能究竟又有什么用呢?亚隆在《新版增补》的内容中谈到,“有效的治疗是情感唤起和情感分析的交替工作”。比如,当我们对大脑有足够的了解,就可以告知来访者在记忆和情感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结。如果记忆和强烈的情感相连,那么记忆会更清晰而且在储存进大脑之前能得到更多层面的编码。这也就是咨询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有生活的阅历、实操的经验,也要有基础理论的积累与灵活运用。就像李明老师说的,要扎实自己的基本功。
另一部分的实操方法,让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五十一节《促成决定——其他方法》,在这个章节里,亚隆谈到“强调建立在过去不可逆转的事件上的阻抗是多么荒唐,会有所帮助。”比如对阻抗的病人指出“妈妈,我不打算改变,除非你在我8岁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我”。原生家庭的作用被越来越夸大化,而这也成了许多人拒绝改变、为自己的不如意找理由的最好托词。亚隆的这一方法在为今后遇到阻抗提供一个可行办法的同时,也点醒了我对于看待自己不足的新认识——不要埋怨过去,而要聚首当下能做的,以及未来的可塑性。
在听读书分享会的过程中,分享者都有提到不要轻易给来访者下诊断的问题。初次看书时也在班群里提过相似的疑问,当时大家讨论的结果是,下诊断容易给来访者贴上标签,也容易让咨询师本身有自我证实预言,这样就有可能会出现最坏的结果——小问题越来越严重化。
那么面对来访者的问题该如何适时理清,经过大家讨论主要整理成三点:
1.资料搜集和判断过程可以和来访者一起来做,可以从来访者纷繁复杂的问题中和TA一起做强制排序,比如最重要的和最紧急的两个挑战分别是什么?让TA梳理,然后你们一起隔一个时间点甚至是隔一个疗程回看,再调整。要时刻谨记来访者的变化是动态的。
2.当来访者表述问题较多的时候,应该注重了解他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提出的,这两个一般是比较重要的,不要忽视来访者自己的力量,我们做好过程伴随的角色,把问题解决的最终主动权交给来访者。
3.在咨询的当下,去处理来访者的问题,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急于给来访者下诊断,作为咨询师“我在焦虑什么?”,自省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咨询师本人的感受很有可能是来访者所投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