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在和高尚的人“对话”,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旅行”。阅读一本好书,能够启迪我们的智慧,并能够点燃努力拼搏的信念。记得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过:“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一个学习型的民族,是一个不老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传人,方能将龙的血脉相承。”
读书是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全民阅读则关乎着民族的兴盛和进步, 而全民阅读的关键一环是儿童阅读。那如何让儿童播撒阅读的种子,收获美丽的花田呢?学习了2019春晖学院的课程后让我感受颇深。
一、古诗阅读——以唱代讲
对于古诗阅读教学,我一直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入手,听了闻老师的古诗课后深受启发。闻霞老师的一节古诗课,用一种特殊的非传统形式的授课方式,让孩子们真正地融入到洞庭湖的美景和诗人不同的心境中去,让枯燥乏味的古诗别有一番色彩。闻霞老师用唱诗的方式来教学,让我突然感觉古诗教学原来也可以如此之美,我们还可以有不一样的吟诵教学。闻老师的古诗教学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人耳目一新。她采用“吟唱”教学法,带领我们一起去品味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诗文化,让我们每个听课者也情不自禁地随之诵之、吟之、歌之,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电视节目《经典永流传》,原创了“和诗以歌”的模式。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古诗或古词是可以配曲唱出来的,吟唱可以增强古诗词的古色古香和民族特色。我们为什么不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基础上,尝试古诗的吟唱教学呢?
二、写作——从生命觉醒到生命自觉
孙明霞老师的讲座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在教育学生阅读写作的同时,我们老师是否也能够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呢?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身教,只有老师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学生才会耳濡目染。就像孙老师说的那样,她写作不是为了出书,而是为了个人生命的成长,同时也能促进孩子生命的成长。有的老师,包括我也是一样,虽然我是中文系,但也很恐惧写作,那是我们天赋不够吗?不是,而是我们的积累不够,积累包括阅读,也包括写作。那怎么样克服写作的恐惧呢?孙老师说,我们要随时记录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她列举了八个方面可以记录的内容,包括教学中的课堂实录、学生故事,学校事件等,也包括我们行走的故事都可以写,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写的少些,慢慢地内容会越来越丰富,文笔也会越来越流畅。
孙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受启发,也深知自己的不足,于是我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也像孙老师那样记录每天的生活、工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促进自己的教学成长。
最近一直在练车,每天的心情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我按照孙老师的做法记录着我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感觉真的不错。每天一有新的感受或者新的灵感都忍不住记在本子上。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开端。都说万事开头难,确实如此,不过,我相信有了这么良好的开端,我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三、阅读赋能人生
毕老师倡导:阅读赋能人生。对此,毕老师有一套教学“法宝”,那就非“1+X单元授课教学”莫属了。毕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根据课标制定出教学目标和计划,通过单元整合和设计,将重点精读一课作为“1”,将差异化选读内容作为“X”。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从精读一课中学到该单元核心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为其设计不同的海量阅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对单元知识加以巩固,从而实现“通过方法指导阅读,通过阅读巩固方法”的良性循环。
何谓“1+X”?简单来说,“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教学。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精读课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文本、教师、同学间的平等对话,概括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就是叶老“例子观”中的“例子”,相当于数学习题中的“例题”,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X”,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教学。每单元内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它几篇文章(或两篇,或三篇等),采用学案的形式,放手让孩子们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即“依法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旨在通过大量阅读,最后让孩子们感悟点什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这次听毕老师的阅读整合课《司马光》,这篇古文的人文要素是突出司马光的“仁、智、勇”,语文要素则是教会学生读好停顿,读好理解和对比阅读。于是毕老师就整合了《道边李苦》这篇文章,两篇文章都是同一个主题--智慧少年。又例如毕老师在教学《掌声》时,因为这篇文章是角色转变的故事,所以她整合的阅读文章是《举手的秘密》;《灰雀》这篇文章主要是教对话,那么她对应拓展的阅读就是《四块糖的故事》……
我在自己的课堂中就是就课讲课,却不知拓展延伸。每次家长让推荐阅读书目的时候,总是那几本经典书籍。殊不知,每一篇精读课文的背后也有很多类似情感和形式的文章,二者结合就会让学生理解不同主人公的心境,不同人物的不同品质,或者是不同课文的同一主题。比如在讲课文《落花生》的时候,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类似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像《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就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同时也能体会不同事物的不同的却都很可贵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拾级而上,点亮书香人生
吴老师的讲座让我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以前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开展阅读活动,所以每次阅读课的效果都不是特别好。于是我就在思考该如何进行阅读课的教学呢,慢慢地也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吴老师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
吴老师的这一套阅读模式,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吴老师这六个方面的阅读活动,真真正正的让阅读落到了实处。我们现在的阅读课很多都只做表面功夫,花架子,只注重阅读课的表面,变换花样,却忽略了阅读原本的最纯粹的意义。吴老师的“周二纯阅读”、“周四无家庭作业日”和“纯阅读周”都真真正正地让阅读成为独立的活动,而不是依附于语文身上的附属品。现在许多人都认为阅读就是学语文,这是错误的理解,这种观念如果不剔除,我们也就无法真正地阅读!就像时朝莉老师说的那样,要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个神圣的事,要有仪式感,要创造一切良好的环境和轻松的氛围去阅读。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更应该自觉地做一个儿童阅读推广人。让我们为孩子的阅读播种一片花田,共享一场极致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