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本有趣又有料的科学书》
动机:学会用有趣的方式做科学普及
问题:如何有趣地将科学知识普及给他人?
科普科学知识一直都是不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向青少年科普。因科学知识严谨、复杂且具有学术性,而青少年的知识储备、认知理解能力相对而言比较不够充足,面对科学知识普及的专业和严肃的论证过程,实在是有些“煎熬”了。科学家们为了解释一个科学现象常常需要使用提问、数据、论证、解释的方法来说明其有效性,因此如何用有趣的方法做科学普及,用简单易懂的话解释清楚科学问题,是我想要学习到的技能。
在书中,最吸引我眼球几个科学问题是一眼看过去标题中的关键词都是生活中就可接触的事物,而我又会好奇或是疑惑的问题。比如“ipad会让你的孩子近视吗?”、“鞋带为何总会自己松开?”、“猫和狗的味觉怎么样?”、“大象这么大,排便会不会很辛苦?”等乍一看就很有意思的问题。其次的一看就知道是有专业性的主题,如“进化论如何解释生物的拟态”、“尼古拉•特斯拉真的那么神奇吗”这类看起来能“忽悠人”的科学探讨型问题。既要确保专业,又要兼顾趣味,我没有看一本书就能修习到家的境界,只将我在这本书中得到的启示分享出来,以作交流吧。
1、有趣科普从趣味题目开始
科普读物的题目有趣味,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求知欲。比如说《猫和狗的味觉怎样》,这个标题看起来天真烂漫又值得思考。通过描述猫咪狗狗的舌头构造告诉我们结果后,再延伸到其他物种的味觉及其影响,惊讶发现通过研究,大熊猫不吃肉、鲸鱼啥都吃的未解之谜竟然得到了解答:大熊猫与其他食肉目的哺乳动物相比,它的鲜味受体基因发生了两个移位突变,失去了对谷氨酸的味觉,而谷氨酸正是肉食鲜味的主要来源,所以大熊猫身为肉食动物却不爱吃肉。而鲸类的味觉在哺乳动物中最迟钝,它们在5300万到3600万年前之间失去了咸以外的所有味觉,甚至包括用来甄别毒性的苦味觉。从标题到内容再从结论到延伸,第一步做到吸引读者眼球,就能在基础上试着在读者能够接受的基础上步步深入了。
2、有趣科普从科学内容切入
科普的目的是要确保知识的普及,因此要保证科普内容的准确性。在《金属光泽从哪儿来》的文章中提到:我们平时见到的金属光泽,实际上是强烈的镜面反射,只要能将大量入射光线集中地反射回来,就会产生金属光泽,水面上的油渍甚至昆虫的外骨骼都有这样的特性。同时经过了实践得出材料特性也是影响光反射的重要因素。一个光子轰击在金属表面上,当且仅当它的频率大于等离子体频率时才能被吸收,否则就会被反射走。由此,金属光泽的来由便得到了科学解释。
3、有趣科普从确切结论结束
有确切结论的科普才是真正有效用的科普,为了让科普的形式更有趣些,在确保结论确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语言的润色增加结束语的趣味性。有时,有趣科普之所以有趣,可能是因为它的最终结论出乎我们习惯认知的意料之外;当然,更多时候的结论是不出意外地,有理有据地告诉我们确切答案是什么。如《为什么欧洲国家的国旗大多是三色旗?》一文中,经过对历史背景和地域影响的层面的分析,得出结论:条纹水平排列的国旗多是“纹章传统色旗”,国旗的颜色通常取自王室徽章的颜色;条纹竖直排列的国旗则带有明确的革命含义。欧洲国家的三色国旗是有其深意的,记住这个结论,当别人提问我们为什么欧洲国旗大多是三色旗时,就能够坚定的告诉他们准确答案,而不会似是而非地糊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