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王大安:
临近四十岁的感觉如何?如果你还健在的话……
今天是离职中心的第三天,如果你还记得,那时的你租在一个二十几平米的小屋里,不开灯的厨房总是半透明的灰暗,卧室笼罩在暖黄色的灯光下,刚收下的衣服和睡被彼此纠缠在床中央,而当年的你正背倚床头在MAC上码字,几秒前刚送错门的外卖小哥不知道自己下一秒被定格在了这封信的开头。
也许是夏天的湿气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许是自己糟糕的厨艺让灵感突闪,忽然想知道十年后的自己会如何看待现实现刻正在码字的你。但,这是个隔空的提问,隔着很长很宽的时空,与其在十年后的苹果日历上做好备注,不如,先让此刻的我记录下那时的你吧,反正现在自媒体平台甚多,我只需帮助你保存下这个超链接,然后等待未来某一天你也突然心血来潮,在数字世界中寻找过去的痕迹,以填补人近中年的某种失落……
且回头看看,你已经过去的近三分之一人生吧,其实还真有明显的阶段变化:
第一阶段便是好奇宝宝阶段。逃离了高考的指挥棒,从身到心被大学相对自由的氛围慢慢舒缓和浸养,似过家家的社团活动让我看到了课本以外的人和生活形态。一次次的晚间例会,一次次的出校访谈,一次次的策划执行,不知觉间启动了体内的某个开关,从此对外面世界的新鲜好奇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好奇宝宝的我对身边正在发生的所有活动都恨不得分身去参加,没有特别目的,就是不忍心错失每一个机会。而强烈的要出去看一看的冲动,也让我在韩国开启了人生第一次异域之旅,在越南第一次体验到男女混住的局促,在洛杉矶第一次感觉到无助的陌生与疏离,在太平洋上第一次尝到恋家的滋味。
每次或大或小的出行,夹杂着期待后的失望,或是希冀中的惊喜,有收获,有不舍,也有遗留在体内的疲惫。曾经也在沙发客网站上开心地勾选自己去过的一个个地方,在社交网络里PO出自己和老外的合影,在图册中添加着一张张亲手定格下的风土人情;曾经也被其他年轻人的冲劲和热情所感召,共鸣于改变世界的精神,做农民工子弟的家教、做孤儿院的义工、去远方的山区贡献自己的暑假,好奇宝宝把二十岁出头的青春带到了世界各地,蠢蠢欲动的心帮我实现了走出去的梦想,让原本陌生的世界一点点成形,一块块浮现。
如果说,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抓住的机会犹如旋转的风,将我带到世间各处,惊喜琳琅满目,却逐渐意识到轻如羽翼的身躯渐渐被裹挟在了风里,平衡感渐失,想落地却找不到方向,漂浮着的种子无法入土,更无法生根发芽。
一位伙伴曾经发来短信说,忽然没有想去各种活动的冲动了,就只想一个人宅着,周围清空,恢复元气。当时没什么感觉,直到慢慢发现曾经去过的再美的地方也只成为了记忆中的一个神经节点,曾经结交过的国际友人都消失在了茫茫社交网络自拍之海,曾经的志愿服务贡献只是社会进程中的沧海一粟。说到底,之前的走出去只是在用身体在做到此一游的签到,丰富了时间的内容,却没有丰富自己的深度,更没有真正的价值输出。也许,该静下来,想一想,自己要成为世界中的哪个角色,而不是一再期待能从外界获得怎样的体验和刺激了。
大学生涯的结束开启了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也开启了第二阶段——对自己能力的探索。
第一次找工作完全是凭着自己的直觉,看到招聘启事中出现足够多的感兴趣的关键词便投怀送抱,而工作后所看到的公司现实也让人心怀沮丧。曾经一度打算马上辞职,但又转念一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在公司上班,而仅靠一己之能来生存,我是否可以做到?细究下来,发现大学毕业后的自己真是啥都不擅长,会的不多且没有突出点,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也缺少聚焦领域,这些都是本科在读时未曾思考过的问题。毕业时也动过出国留学的心思,收到了offer,但最终没有成行,也多亏了这个未成行,让我有机会在工作中去思考自己真正想一辈子去从事的领域是什么,而不是跟风留学后的继续迷茫。
我发现大学阶段的各种活动只是在应用各种技能,比如文案写作、英文应用、活动策划等,而当各种能力与某一聚焦领域结合的时候,那才可称为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是塑造个人品牌的前提。当时,绘制了一个认识自己的坐标轴模型,横轴是自身拥有的各种技能,纵轴则是今后要聚焦的领域:
在一系列的尝试和自我发掘后,逐渐看到了未来的聚焦方向,那便是自然领域,一切与自然相关的事物都能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于是,开始将自己的生活规划成:事业、技能、兴趣三个模块,事业便是与聚焦领域相关的自我学习,技能便是指硬实力的锻炼(如写作、英语、手作、小吉他等),兴趣便是包含文学阅读、纪录片观赏、旅行等让人放松和身心漫游的方式,从对外界的好奇攫取回到关注自身的能力成长和规划。
而这种探索不是一时半会儿的,我发现自己的人生模型会随着吸收内容的变多、思考角度的变化而演变,它代替了学习时代所习惯依赖的课表,成为了大学后的生活轴心。漂浮在空中的蒲公英种子渐渐停止了无目的的晕眩,开始有了航向和目标着陆点。
在这个阶段,我便停止了漫无目的地参加活动,开始围绕自己的关注点选择性地出门,享受剩下来的独处时间,围绕主题来选择书籍和网络公开课以及各种信息接触面,依然对未知好奇,只是开始培养自己的主见。
对外界的探索是走马观花的一瞬,而对自己的探索是恒久一生的课题。在我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时,身体的变化却让从未入院的我二度进宫。这样的经历忽然点醒我,受了二十几年知识教育的我,却对自己的身体毫无了解,一有病痛,只能去百度揣测或任由医生安排。就算脑袋中书籍满满,双手技能满满,依然是生活在悬崖之巅,因为对身体的无知有可能随时加快生命消弭的步伐,一切的努力都将不复存在。
入院的经历让我步入了开启自我觉知的第三阶段,一点一点地,从最外面的世界回归到自我生命的本原。
首先是通过运动重建和身体的链接,最开始是跑步,之后是瑜伽,再到现在最喜欢的随意舞蹈,在动态中感受被日常忽略掉的各个关节、骨骼、脏器,让被脑力活动分散掉的注意力重新聚拢,体味身体的各处知觉,学会理解和接受身体的讯息。
而身体的状态还和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与人的心态情志更是有千丝万缕的影响。于是,我开始尝试静坐,通过内观来抚平心情毛躁或褶皱的角落,让情志舒畅平和,在平和中疗育自身。
其实很多道理仿佛已是常识,但未经历过或未受挫过的人是无法铭记在心并真正付诸实践的。记得刚开始工作时,为了省钱,中午只吃一个馒头,晚上外卖潦草敷衍,剩下的时间都沉浸在学习中,却不知此时欠身体的债终将会在未来还给自己,而还好,对我而言,这个教训也算来得及时。
之前看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活法》,他在里面说,当你看到的未来越细节,越清晰的时候,你便越有定力和意念去实现它。我现在看到的未来是,你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实体空间,在这里你养护着植物,做着喜欢的手作,同道中人在此处来往,孩子们在此处学会生活技能,以这个空间为小小聚落,在城市里保持和散播自然的绿意,唤醒自己和他人内心的自然潜能。
这是十年前你的人生图景,回归自己的本源,在回归中夯实头脑和四肢,在夯实中重回外界和他人之间,回馈出真正的价值:
而十年后,正在读这封信的你,又有了怎样的新图景,离你的终极梦想又有多近了呢?
十年之前的王大安
于新起点即将开始的
二零一六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