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信息,碎片化生活。此时此刻的你我,可能在微信上扮演着可爱,但也可能刚刚用 Instagram 拍下一张美食照,不同兴趣的社交渠道让人的每个片面放大,也让人分身无数,心猿意马,时时刻刻在躁动。
已经记不清自己什么时候耐心地看完超过 1000 字的文章了。回忆起来,在手机上阅读文章时,手指滑动两下的时候发现,发现还不能滑到页面底部时,选择会变得很显然——放弃阅读,直接干脆。
然而,在人们如此分心的情况下,大象公会却可以做到篇篇 3000 字,依然让人读得欲罢不能,而且,几乎每篇都是 10 万+。首先,怀疑的是,转发这种文章的人,难道不知道大部分都看不完那么多字吗?但细想一层,却会发现,也许他们正好被“内容”所触动到了。
之前第 112 期的 MindTalk 线场,MindStore 邀请了大象公会的创始人黄章晋分享了如何制作让人上瘾的内容。
什么样的内容会被微信读者分享?
大象公会目前的主要阵地依然是微信公众号,因此对微信这个内容传播环境,黄章晋和团队做了细致的研究。——为什么有的内容,在微信这个不如微博开放的环境当中,却那么有穿透力,而有的内容却不是?
以及那些曾经在微博上得到高转发的内容,为什么在微信上却玩不转?
大象公会做了研究,发现和身体健康类有关的信息,还有心灵鸡汤往往会被人们大量转发,这两类信息是微信朋友圈里最有穿透力的内容。反观微博,得到高转发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冲突性的内容。
这两种差异,显示了微博、微信两个内容环境的差异点:社交的安全感。
黄章晋的总结是,“新浪是用媒体的方式运营微博,所以会有意制造冲突的观点,吸引用户。这种方式确实有效,但是,用户喜欢一个有安全感的社交环境,不希望被迫站队,以及发现与朋友不合的观点,而引发社交圈重新划分。
而微信是温情的,它带有信息过滤筛选机制,保证你看到的、发送的信息是大家愿意看到的。所以在微信上充斥着大量鸡汤,因为大家都不会讨厌它,适合在熟人维系的社交圈里转发,所以这是唯一可以跨越半开放朋友圈的内容。”
大象公会对微信的内容传播环境,很有启发。如果可以继续细化下去,可以发现更多微信朋友圈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必然会影响到内容的制作方式。
所以,在黄章晋长达 1 个多小时的分享当中,可以提炼出 2 个重要观点:
内容传播的环境,决定怎么样的内容被传播。
微信的内容传播环境特征是:温情。
优秀的内容如何制作?
对待内容,黄章晋一直是恭敬的。在过去网易新闻频道做副主编时,他牵头发起“百城记”连载,循着奥运火炬路线前进,对沿途城市进行人文素描,广受网民追捧。有网友称,看过黄章晋的文章,会为里面的知识密度而惊叹。
——这个风格一直延续到他所创办的创办“大象公会”上。不过,现在黄章晋更加在文章里强调“干货”本身,在行文时去掉与内容无关的感叹、转折,尽量把更多和知识点相关的内容整合进去。
显然,这类提供新知、然而不会可以营造冲突感的内容,符合大象公会对微信渠道特征的判断。
在实际的内容制作当中,黄章晋总结了几条重要的经验,包括标题的制作、行文的排布等等。以下是,大象公会分享的精华幻灯片内容,或许对各位有启发。
1. 标题要善于调动人的情绪——恐惧、新奇、困惑、激动。以下是示例:
2. 以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优质标题的另外一个标准,如何组织陌生概念与熟悉情景。
3. 如何令文章充满人味儿。
基本上只要按照这几张幻灯片所提示的方法,从标题制作,到选题选取,是可以操作出一个吸引人阅读的好文章来。
根据 MindStore 的了解,本次 MindTalk 线场所提到的内容,是大象公会为入职编辑所提供的初级培训内容,这让人不禁好奇“高级培训”又会有怎样的内容?
对内容的制作方法进行如此精细的梳理,这也难怪大象公章的文章篇篇 3000 字,但偏偏又叫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