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读美国古里安《核心天性教养法》(到34页)
我们的文化迫使家长把孩子打造成“小明星”,这常常导致家长在错误的时间给孩子的生活灌注了过多压力,而只有少数家长能够对这种文化压力“免疫”。
借助 “扩展家庭”培养孩子的天性( “扩展家庭”指小家庭之外的人,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孩子的班主任、课任老师,孩子的朋友的家长,孩子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老师等等。)孩子家长可以通过这些人口中所描述的孩子的兴趣指向、性格偏向等信息来捕捉孩子的独特天性。
你有没有深刻的体会到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着他们自己的天性?从一出生,他们就在寻求和呼唤着适合他们天性的、特定的照看方式?你是否留意过你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和弱点?他们也许会表现出与其他孩子相似的品质和倾向,但又与众不同、区别于其他孩子。你是否了解了每个孩子独特的性格、脾气,还有他们照顾自己和寻求关心的方式?你会不会觉得,你的孩子渴望成为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不一定要成为明星,但仍会是一个有着独特价值的、非常重要的人物。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其独特的自我都会逐渐浮现出来,并会日积月累地发展和壮大。随着孩子的独特自我逐渐呈现,我们会想, “我终于锁定孩子的发展方向了”,然而他们偏偏又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去了;再等他们长大些,我们才能从“不断改变的孩子”身上看出稳定的发展轨迹:他们原本的核心天性始终闪耀在那里,一如我们在他们幼小时所感受到的那样。
我们生活在社会潮流中,他们通过媒体或其他途径宣扬“你的孩子需要这样的教育、这样的食物、这样的电脑、这样的手机和衣服、这样和同伴相处的时间……”,每到此时,我们会本能地说: “请等一下。这对加布丽埃勒是适合的吗?对达维塔是适合的吗?他们的天性是什么?这些能和他们的天性相匹配吗? ”当我们的孩子遇到阻碍时,当向我们咨询的家长或社区里的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带着他们回顾这个问题: “这孩子是谁? ”结合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去应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挑战,才是明智之举和最根本的方法。
气质、性格、天赋和行为方式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独特的天性是孩子发展的基础,是他们成功之路的起点。
现在,社会流行教养文化宣扬的是一种急躁又狂热的学习方式,他们促使父母不断地刺激孩子,对孩子指指点点,给孩子制造超负荷的压力,好让孩子能够适合社会的竞争。这个系统训练出的父母只会以符合常规期待的方式去培养孩子。实际上,社会流行教养文化并不真正关注我们孩子原本的样子;正因为如此,它常会变成一个违背天性的危险系统,把孩子和家庭引向焦虑和长期的压力应激状态。
预演是培养内向、腼腆、自卑的孩子走出困境的绝好办法。
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要努力理解和整合一些压力来源,比如:像消防队员灭火那样应付紧急事件;学习艰深的新技术;从事故中恢复过来;接纳生活中那些令人伤感的事……我们可以从积极应激中获得力量、理解力、新的能量和新的目标。因此,可以说,这样的压力对我们是有意义和帮助的,也不会使我们迷失。
近期研究显示, 90%的疾病与压力有关。这样的研究结果和我们知道的常识是一致的。当压力超过一定的水平,即从积极应激转变为消极应激,它就会严重影响你的健康状况,症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身体症状、情绪和心理症状以及人际关系症状。
身体症状:睡眠失调、体重增加或体重减轻、疲倦、哮喘或呼吸短促、病毒和细菌感染增加、偏头痛或其他强烈的头痛感。
情绪和心理症状:焦虑、抑郁、喜怒无常、精力不集中、缺乏动机、自控力下降、药物滥用、在一些日常情境中过度反应。对立违抗性障碍、强迫症、注意力缺陷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些疾病都可能会因为消极应溦而发作或加剧。
人际关系症状:反社会行为、争吵、污言秽语、远离人群以及攻击和暴力行为的增加。
某一种消极应激经年累月的持续,就可能演变成慢性应激。
慢性应激的表现为:
感到好像总在奔波,总是迟到,总被各种事情催促;
承担的责任太多,手头上要办的事情太多;
感到过度兴奋;
变得脾气急躁;
感到持续焦虑;
过度反应或者神经紧绷;
对很多小事过于担忧;
关注负面信息,尤其是负面的自我评价和身边亲近的人的负面信息;
总是想到失败和可能的灾难,感觉成功的希望渺茫;
总是觉得不满足。
我们的社会已经消除了大量对儿童的明显伤害,比如缺乏食物或住所。但是现在,那些隐性的伤害要更糟糕。隐性伤害既包括媒体的刻板成见,如纤瘦的女孩儿、强健的男孩,也包括媒体中的语言暴力和儿童不宜的性内容,还有日常生活中缺少家庭情感联系,以及孩子所承受的沉重社会压力。
社会潮流和压力,经常将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影像与孩子的天性相悖的歧途。这正是导致父母和孩子陷入慢性应急的关键所在。生活的这样一种社会体系中,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远离安全感、完整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如果你想看看这个系统是否正在操纵你或者孩子的生活,就抢花些时间来问自己几个问题。如今,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时常重温这些问题:
我是否忽略了自己作为父母的直觉,转而相信那些媒体的专家、其他家人、朋友、邻居等其他人,认为他们对孩子的了解比我多?
关于作为母亲、父亲、祖父母、老师或其他孩子应该怎样对待孩子,以及在教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是否向不断变化的理论寻求答案,而不是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问题和答案?
我是否倾向于采用负面的、补短板的方法去应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比如,我是否察觉到自己,经常说或经常想“要是你不立刻开始加快速度,你就不可能在这世界上获得成功!”之类的话?
我是否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为了有所补偿,总是尝试用物质奖励、竞争性的活动和电子产品来刺激或安抚他们?
我是否只关注到最近流行的 “情感对话”和 “谈论情绪”等教养理念,却经常忽略家庭生活中同样重要的普世道德和伦理价值?
我是否给教师、教练、学校、医生、其他专家和孩子很多压力,只是为了让孩子达到竞赛表现的最高水平;而在我内心深处其实更期待的是那些真正符合孩子水平的表现,因为那些才是他成长中更幸福的事?
我是否感到被孤立和疏远,对自己要去解决养育孩子的所有问题感到无穷的压力?
在环境操控下,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在竞争中具有最高水准的竞争者,并且以此作为我们成功家庭的标准。在这种应激压力源的阴影下,我们从孩子还没出生前就开始为孩子打算,为孩子将来能步入“最好的”大学或谋求最高收入的工作做准备。尽管我们都明白: (1)大多数孩子达不到这样顶尖的位置,而他们其实也并不需要达到巅峰才能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2)我们和其他所有最终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成年人一样,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通过与真实的自我同步生活和成长而获得的,而并不是通过制造巨额财富,也不是通过让自己迎合某种严苛的模板。(摘自1-34)
一个习惯于以看电视来休闲的家长,养育孩子的本领不可能与庸常不一致。
就像一个奉《读者》为经典的语文老师,你不必对他(她)带出卓越的语文成绩心怀期待。
警惕流行文化,拒绝跟风。
捕捉孩子的天性,顺着天性的大道,施以合宜的养育,大功可成。
二、我佛慈悲,有助人之心。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任你剖心掏肺,也是对牛弹琴。所以说,顺其自然。
并非佛系无为,而是要“见机行事”。无机可乘,急于事功,结果注定是竹蓝打水——一场空。
智慧也包括慧眼识人识事。识人,方可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识事,才有识时务者为俊杰。
不妄为,不空做。
三、笑口常开,爱心用在。
赢得智者的尊重和孩子们的爱戴。
博得真诚的认可,容忍损友的背叛。
欣赏美好的东西,发现别人的可爱,学会无私的奉献。
给世界增添光彩,要么培育出健康的孩子,要么留下一片花园,抑或是改善社会条件。
尽情娱乐,笑得畅快,把欢乐的歌唱起来。
甚至因为你的存在,一个生命可以活得更自在。
这就是成功的内涵。
(摘自《青春期大脑风暴 青少年是如何思考与行动的》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