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除了相关的工作,闲下来也间断地思考一下自行车这个东西。最近看了一些书,联系想了想这个产品的技术特征,有一种给自己泼了些凉水后,同时拿了一杯热饮暖了暖身子的感觉。
文字有些冰冷,但欲扬先抑。
先说一下对它理解的不那么好听的地方。
1、冷兵器与热兵器
人能通过使用工具和消耗资源打破自己的局限,是基本的进化规律。虽然勤劳大概率有回报,运动有益健康,节能利于自然环境,但最终回过头会发现,也许贪婪、自私而又懒惰,才是技术进步的底层根源。
相比汽车摩托车这些热兵器,自行车则是一个冷兵器,它是在有限的生物能基础上不断去压榨机械效率,成为了一个高效的传递工具。但是它不具备转化的功能。
可是显而易见,从工业化开始的近现代来看,技术领域和市场领域里被广泛关注和更有经济价值的,都意味着超越生理上的限制的转化与替代,不论是燃料、电池抑或是芯片。关于冷兵器和热兵器的联想,就是它的局限性吧,至少从主流认知上看,它还是一个相对而言落后的感觉。
2、技术贡献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一个两百多年历史的行业,其早期已经对工业化以至于文化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它已经没有什么外溢性可言。
在自行车诞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显著促进了社会进步,那时候它对金属加工、传动和车轮等零部件发展是外向型的,以至于它助推了汽车、冶金、传动等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关于这块,我照着DK自行车百科关于自行车的历史影响的内容写了一个译文,可以翻一下)。
但到了现在,自行车则是技术内敛的状态,虽然在自行车和行业里应用的高端科技不胜枚举,但是每一项顶尖技术拿出来仔细看,多是从外部流入,而非内源的,更别提有什么向外的溢出。比如空气动力学对车架、车轮和其他零部件的优化,从钢材到铝合金再到碳纤维和钛合金的材料应用,从焊接、压铸、锻造、碳纤维编织、模压和3D打印等工艺、液压的的避震器和制动、基于半导体的机电控制与通信(电子变速、功率计、中置电机、电控避震、小型ABS、码表等)。这类涵盖了材料、工艺、结构,再到半导体的提升,实则来自外部航天、汽车、加工设备、电子软硬件的发展和贡献。
自行车本身并没有落后,它的技术要求和门槛其实非常高。但仅仅技术先进但不能向业外做溢出贡献,无法助推基础技术,那它的技术地位也只能下沉。高等教育里也感觉没有什么与之相对的技术专业,或者说找不到所谓的“运动科技”这门专业。这一点根本不能跟汽车、摩托车这类相比,更别提消费电子产品和无人机这类。
简单的说,我们看到了好多技术用在了自行车领域,但是很少再看到再有什么新技术诞生于自行车领域并外用在其他行业和产品上。与此同时,汽车、摩托车和消费电子产品等,引进技术的同时,它们的场景也能反过来反哺促进这些技术,比如无人驾驶。
3、一个没有什么危险和威胁性的存在
拿第2点再展开点说,当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能对国家安全、经济技术进步、民众生活条件等方面在正侧面产生出多大的影响,占据多大的权重,也多少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政府对它的重视和支持程度。自行车行业在缺少外部贡献、对经济、科技等国计民生的影响性已经微小的状态下,是受不到多大的重视和支持的。至于市场中也会提到的部分领域存在“卡脖子”的问题,我所理解的是,“卡脖子”这个词形容的是由于它对某个行业的严重影响而导致了对国家整个经济体产生了严重影响,而不是单独形容对某个行业产生了严重影响,尤其是这个行业的存在感不高的时候。有些夸张的说,因为整体影响微乎其微,卡的是对通过自主性不再受制于人或低人一等的情感向往,可是对整个身体而言,卡的其实不是喉咙那里的脖子,而感觉是脚脖子。用自行车来去理解可能有些泛化,但拿某个国外自行车核心零件品牌同时在做的钓鱼产品来理解,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市场主体里,当高端钓鱼工具被垄断被控制住后,会产生怎样的伤害范围。
4、一个有个性却没法专攻的偏科生
自行车这个产品,它在追求优秀功能的同时,又因为要保持系统的简洁性而极端地去压制这些技术的存在感,技术需求独特而偏门。它难以引进通用的技术方案,或者主流基础技术引进后水土不服。部件追求小型化、轻量化、造型简化,最好还能确保用比较低精度的工艺来保证功能,这产生了一个做减法大于做加法的产品需求。一个零部件如果只做好了加法而没有学会做减法,在自行车领域是很难成功的。
以车轮为例,汽车摩托车等产品采用一体化轮毂已经是好久好久的事了,但在自行车上,辐条却成为一个极难替代的零件。另一个是齿轮,齿轮传动的通用性和可靠性在其他行业已经根深蒂固,但到了自行车这里链传动依旧主流难以撼动。变速器的主要形态是拨链器,英文单词Derailleur,是基本上只在这个领域里才用的词。
网络上动辄一些创新的设计最终都是短暂的水花,或者翻看几十年前就有类似方案出现但被淘汰了。很多行业对新应用是“疑罪从无”的态度,有慢慢优化。自行车则对很多新应用落地前实行有罪推定,难以相容,结果是不合适,不必要,不可靠,不经济。
至于难以专攻,是因为模块化分拆难以成立。在一个局促的空间上布置零件,即便都有各自的功能,但几乎没有一个能独善其身。车轮原本可以良好转动和转向就好,结果可能还要贡献踩踏刚性。再好的避震器不去适配车架几何也没有好的功能。传动和变速是不好分开的。电助力也远不只是多了一个电池和电机驱动这么回事。一些部件功能再优秀,一旦不小心冒犯了整车的走线和有限的空间,就只能重新来过。去做一个零部件,完全专注在一个局部领域上是不可能的。能超越部件功能本身,实现整体的适配,是一个重要经验,而在一些零部件的功能基础上去寻找新的亮点更是难上加难。
类比一下与摩托车的差异,它在自行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动力源成为热兵器后,它的实用性更强,就能承载更多的技术,不那么纠结空间和重量,摆脱了原有架构的局限,也因此不那么偏门,具有普遍性(比如电动自行车和东南亚的摩托车),比自行车更实用的同时,还能同时具有比汽车更多元的文化属性。
接下来说一些好听的感受
1、还算稳健的行业
自行车长期来看是一个需求平稳的市场,基于外在的人口结构、经济和收入、能源形势,以及它内在的生命周期特征,它具有稳定的周期性,关于它的潮流也是一波接一波。在童年和青少年阶段是不能没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的,经济低迷时人们会选择自行车出行,经济好的时候高端运动自行车的弹性需求也增长。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对健康和环境的重视,还有就是对自然的亲近和探索。就算其他出行工具再便捷,在探索自然的各种手段里,那些最纯朴、最亲近自然的方式是永远不能被取代的。在城市化进程完成后,它的实用性也因为所谓的最后几公里而有所保留,而且放眼全世界,政策法规对它的管理都最为宽松。不论微观还是宏观角度,它是一个使用、占有、维护和报废成本最低的交通工具。
这期间有很多内外部的资本快速的关注,快速的捧红,然后快速的冷落。许多稳定的资本和利益集团虽然也不停的进行着扩张和削减,但对这个行业的周期性还是冷静而更有耐心。
2、它的某些经验有可能被低估
很多人觉得这个行业简单,甚至感觉很low,不只是行业外部,想必行业内很多人也会有这个感觉。但是深入一个子领域后会发现,难度其实很大,特别是把产品往好了做、往高端了做、往高收益了做的时候。零部件内部的细节和构成充满了匠气机巧,一些部件对工艺和制程有细致的要求,特别是当要把若干个公差精度不能要求的太高的零件组合在一起还要满足功能要求的时候。一些材料应用上的创意十足。把一个四轮车或者摩托车上使用的零件应用到自行车上,意味确保符合功能、强度和可靠性等要求时,它“封装”的体积要大幅度的减小,即使性能降低为原来的50%,但材料、体积和重量可能却被要求减少到20%。把产品和功能封装得越简单越小巧,背后的批量制程往往会越复杂。我在这里用封装这个词,因为想到了中高端自行车零部件制造业,集中在日本和台湾这两个岛屿上,类比的是同样在这两个岛屿上的半导体工业,虽说不可同日而语,但感觉也有零星相似之处。
在缺少关注、没有所谓的大范围补贴和支持的背景下,这个行业里的招摇撞骗可以说少之又少,后者很快便现出原形淡出视野。能长久生存的,都是有实打实的积累和沉淀,也是经历住了好多次失败和从坑里爬出来的经验教训。
3、它也开始真正扩展和承载些新东西
现在的自行车类别已经扩展了,人力虽还是主要的部分,但它允许其他功率源提供助力,这点大有不同,随着电控设备的发展,它的功能开始超越机械结构,同时足够持续、稳定和可靠,小体积轻量化的机电和控制设备已经到了被自行车所接受并发展到了不再被主流争议的阶段,以至于成为公认的趋势,这类产品也具有更多的外部性。除了外部技术流入之外,它未来也有外向流出的概率,比如将人力和辅助驱动的耦合产生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算法,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方案,这不排除以后能有技术外溢到其他行业的可能。历史上曾有很多大玩家剥离出售掉了自行车这块的业务(有些给现业内一些玩家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在有很多大玩家认真的重视这块并又加入进来,也许以后真的会有“运动科技”这个专业也不一定吧。当然就像前面所说的,新技术也许本身很难,而做到与自行车这种独特的载体去相容更是非常难的。
写到这里差不多了
写的文字有些冰冷刺耳,但我对业内的专业人士和在这个行业上积极努力的人,反倒是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之后加倍的尊敬和珍惜,也希望都能发展的更好。不过这篇文字里确实掺杂了比较多的丛林色彩,说的也偏激,不一定对。
情怀也许是很大的门槛吧。当然这不是指在资本的关注面前所表演出来的,或者能被资本所轻易标价的那种。珍贵的情怀是热爱背后的深沉和冷静,以及某种程度上带有一些非理性的积极乐观和坚持。
END
202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