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幸运,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晋城市中小学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培训”。
第一天的讲座,董老师的讲座围绕阅读教学进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董华林老师在讲座中列举了大量课例,将深奥的语文理论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课堂例子来诠释的清清楚楚。
《语文教学3+2》是老师上午讲座的题目。他们出示的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文中最后一句话是: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不被人重视的人。实在话,大多数老师都在传达:这句话这就是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董老师“化作凡人”等词语入手,咬文嚼字分析了赫尔墨斯并没有自以为是,爱慕虚荣,这只是一种误导。得出道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不取决于他的身份。
浅显易懂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将文章辩证思维,不能将固守不变的道理,尤其是错误的道理传承下去。从而引出了语文教学的“3+2”。
第一,发现教学价值。第二,设计学习任务。第三,学生有效的教学途径。这是教室层面的三个任务一要养成语文习惯,二要积累实践经验这是学生层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就是三加二,也就是叶圣陶老师所提出的由教到不教的教学观点。也就是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常态阅读,目的让学生具备常态阅读的能力。
董老师说,语文教学需要读书,但更需要安静。不能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为此,董老师带来了例子《狐狸与狗》的故事,他将故事进行了重新收拾,经过文本收拾的例子便具有了思考价值。在对《孔乙己》课例的剖析中,董老师指出,教师不要设计不适合初中生的题目,要做到小题大作。针对“之乎者也”,董老师做了具体分析,分析得出了孔乙己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细察深思,纠正学生不良习惯,感知作品深刻内涵,积累阅读实践经验”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目标。
针对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董老师指出:“把在阅读中不能或者没有正确理解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完成的正确理解的问题作为难点。两大难点加上完成正确理解对提升学生能力很有必要的问题便成为了重点。
课例《静夜思》《乡愁》的研究,为教师们展示了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教的问题,读出言外之意,结合作者简介。董老师指出结合语境提前合乎事理的分析判断,是语文教学的钥匙。大量精辟有效的课例,使广大教师眼界大开。
下午的培训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个美我说起,进行了精辟独到的分析。大胆质疑美是意动用法的观点,董老师从“客从外来”精辟分析,他指出必须养成合乎事理的判断的分析,又将数理化与语文进行了对比,指出语文知识体系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第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过于宽泛,缺少具体的质量标准。第二,过于理论化了,语文知识系统对提高学生实际没有用处。第三,如何训练,如何指导,如何读?
董老师指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当确立正确的语文教学价值取向,正确处理语文知识与语文教学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认知障碍也有三方面的:第一是对语文形式思想内涵缺乏感知,深入理解。第二是内部信息相关性缺乏自觉意识,准确把握联系能力不足。第三是知识与课文信息概括能力不足。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弱点。那就必须深入研究,准确理解教材,让学生克服障碍。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董老师举了《苏州园林》和》最后一课》,以及《济南的冬天》的课例。教师必须将语句和语义整合,包括对文字的增,删,调,变。传授的知识必须是正确性,清晰性,完整性。必须各层句子间关系的把握,董老师举了朱自清《背影》的课例以及《桃花源记》的课例。得出“非常之笔才有非常之意”。
第二天为我们进行培训的是北京特级语文教师李永茂。李老师主要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备考”、“作文教学的序列化和阶梯化”和“阅读的圈点勾画”三大内容展开。
上午,李老师主要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备考”的主题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忽略的部分。当我们看到这一主题时心头又惊又喜,惊的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似乎从来不曾重视过这一板块。喜的是可以借此机会先填补一下自身的空白。
李老师首先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显著特点和具体的内容,然后详细解读了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与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和学生日常学习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
下午,李老师主要针对“作文教学的序列化和阶段化”及“阅读的圈点勾画”展开。写作一直是教学中令人头疼的部分,李老师从自身的教学经历出发,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何为“序列化、阶梯化”,同时还解释了为什么作文教学要序列化、阶梯化,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和我们分享了如何构建写作教学阶梯序列的方法,真是受益匪浅。
最后由中考语文试卷结构引申出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为我们分享了现代文阅读的一大关键方法就是------勾画圈点,并以中考中的经典阅读作品为例,为我们做了细致分析。
为期两天的培训结束了,于我们而言,这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饕餮大餐,用笔和照片记录下来的知识有很多,但尚未理解消化的东西也有很多。董老师教我们要以质疑的精神去教学,要以踏实的态度去教学;李老师告诉我们要关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容易忽略的内容,要和学生一起吃苦,一起写作,一起阅读。两位老师虽年过花甲,但对待学问的“真和实”让人动容。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成果,如何去实践运用就看我们自己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我的内心深深感恩两位老师的引领,感恩培训的组织者,感恩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