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姐姐生了小孩之后,父母就一直在帮她看孩子。最近,小家伙刚刚能走路,本来就不安分的她更是停不下来了。
前几天去看她,半天的时间,我坐在那里直犯困,而她却一直是热热闹闹的爬来滚去。
这期间,小家伙摔了不知道多少次,有时是我们赶紧过去把她扶起来,有时是她自己玩的正嗨直接爬起来了。
印象最深的是她想把自己的玩具车从房间那边搬到客厅来,对于才一岁的小孩来说,这个确实比较困难。
看着她一步一停、连推带挪的吃力样子,我很想帮她一下,刚伸过去手,却被她一把推开了,母亲的手也一样被推开了。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小孩身上了,其实她是喜欢那个“艰难”的过程的。
再往深想一想,其实我不光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小孩的身上,试图切断她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我还会阻碍她对于“我能行”的认知。
因为对我来说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对一岁左右的小孩却是一次挑战自我。如果我帮她实现了愿望,她会形成大人很厉害而自己不行的认知,如果是她自己做到了,那她就会形成自己很厉害的认知。
而“我很厉害”的认知,正是增强小孩自我效能感的力量来源。
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给出的定义是:“ 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
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我相信我可以利用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能行”。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完成某一事情的能力,对个人的期望值高,乐于迎接挑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激情与智慧。
就像JK·罗琳的魔幻小说《哈利波特》曾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华特·迪士尼曾被一家报纸的编辑以“缺乏想象力”为由解雇、“飞人”乔丹上高中时曾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他们正是因为具有了高自我效能感,所以最终很好的证明了自己“很厉害”。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不信任,害怕失败、畏缩不前,面对压力容易紧张、焦虑,实际表现与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相差甚远。
很多平时小考成绩不错的学生,偏偏到了重要考试就掉链子,这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低自我效能感。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它可以帮助我们去实现更大的愿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的关键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
当我们实现了愿望,我们就会更加信任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加。自我效能感又会支持我们去向更大的目标发起冲锋。
对于幼儿来说,正是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最好时机,因为他们面临的人生使命很小,比如像学走路、搬东西、学说话等等,输赢并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所以,非常需要充满爱但是又有独立自由的抱持性环境。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面对的大都是恋爱、结婚、工作和交际等重大命题,想要做好并不容易,而一旦做不好,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但是,成年人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自我效能感。
一个是先做好简单的事情,然后不断升级难度。并且要经常提醒自己,通过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变换,只要不断累积投入,那么事情实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并且,即使愿望最终不能实现,你的经验和能力都在增长,这就是锤炼。
另一个是当面临真正的挑战的时候,你可能并不相信自己能够达成目标,但是,你首先要在意识上告诉自己,有时间这回事,只要不断坚持下去,胜利就可能到来。
你还可以去寻求其他人的支持,在别人的帮助下,或是通过改变方法,或是通过时间上的积累,你最终实现了愿望,这也可以增强你的自我效能感。
其实很多的时候,并不是挫折、困难有多么的可怕,也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相信自己能做到。
人生不是只能一条直线,而是有广阔的空间;人生也不是只有这一刻,而是有长长的时间线。如果加上了时间和空间的尺度,还有多少事情是绝对做不到的呢?
如果,从小你就培养了高自我效能感,那恭喜你,你有一个很好的开始;
如果,你没有培养出高自我效能感,请别放弃,相信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你一样可以具有高自我效能感。
希望我们都有“我能行”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