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用什么方法,要想有成就都需要修持自身的功德,这个功德包括自己心理行为的转化。功德到了的人,不修气脉,拙火也会发动起来,四加行里面的“煖、顶、忍、世第一法”的境界,也都会来。 如果有功夫以后,更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得到的一切,不过是众生本有的自性功能,因而发起更多的慈悲心、布施心,那就是佛法了。 修气脉修拙火充其量都是在初禅、二禅,最高不过三禅的境界。 观想的修法:佛菩萨灌顶下来,海底的气要接上去,一升一降,这样才有用。乐由精生,明由气生,无念空,由神生。精是脑下垂体、间脑中间荷尔蒙降下,再通过全身内分泌到达下部,然后变成精虫放掉的。还精补脑,化为气时,就会有光明。红白菩提与净色根的关系?面如冠玉,碧眼方瞳。呼气如龙(吟) 密宗自己认为比显教高,其实密宗是佛涅槃后,佛弟子们中的一派,他的修法属于“一切有”部。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认为空、般若第一。这里要特别提出来的是,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唯心的那个作用是不生不灭的,唯物的也是不生不灭的。这个秘密《楞严经》里有讲,转识成智成佛以后,色蕴(金)就变成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在西方极乐。行蕴(木)则转成东方琉璃世界,东方药师佛和阿閦佛在东方琉璃世界。想蕴(火)变成了南方宝生佛。受蕴(水)变成了北方不空佛。而识蕴(中央)则变成了毗卢遮那佛。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的一切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所以释迦牟尼佛,乃至阿弥陀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而已。真正的佛,总体的佛,就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是色界天成佛的,是报身佛。所以说唯心可以成佛,唯物也可以成佛,不过要真正转物就需要真功夫真本事了,所以说学佛是一个大科学。这些都是大秘密,大毗卢遮那佛的密宗修法是最大的一部,包括了日本的东密和西藏的藏密,中国翻译成大日如来。 打坐是很普通的事,那只是让你的身体休息一下而已,禅定的境界才是心念的功夫。至于说气动啊,脉动啊,特异功能啊,都不算什么。 佛教的“暖寿识”,道家的“精气神”,现代的“热力光”。讲的都是一回事了,表达方式不同而巳。 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离”就是对人世间的厌离心,对人世间有脱离之感,这是初步。然后,慢慢气脉打开了,你可以得喜乐了。到了这个程度,你有分离之感,身心可以分离了。如果身体衰老了,不想留在人世间了,也可以马上走,如果再想来,找一个身体投胎就是了。佛把什么都告诉你了,可是一般研究佛学的人,甚至研究唯识学的人,只知道在嘴巴上讲讲四禅八定,而不经过各种各样的修持,所以永远不能了解佛法的深意。佛法越来越衰没了,就是这个原因。 净色是比基因,DNA更基本的物质,它也是由四大及空大组成的。净色只存在于生命组织中,像其它生命那样,它也有生老病死。通过静坐,使净色更充满和健康,所以身体感觉会更加灵敏。现代科学一直在寻找心与物的连接点,净色即是这个连接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我们的眼耳鼻舌五根的生理组织弥漫着净色,因此五根才能与五识一起配合起作用。以后,科学会知道到什么是净色,目前,只有那些得到很高三摩地境界的人,才能认识到什么是净色。譬如说,当修持者感到全身细胞都在喜乐境界的时候,就等于说他全身的净色都启动了。净色弥漫于我们的色身之中,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变成一个佛,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修持报身成就就是把每一个细胞都转化成净色,这是修行的一个大秘密,西藏密宗也没有把这点指出来。 永恒不变的是道。 乐、明、无念三者均衡,不偏于任一界。 灵魂的原理属于意所行色,亦名法处所摄色。 修道的妙诀:全在不勤不怠,勿助勿忘,有浮游之象(逍遥自在)。 形神俱妙,方能与道合真。 冬至子之半(零点),天心无改移(无念真如),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生命的本能三世相通的原理在于知性 白天是光的明色相,夜晚是光的暗色相,蓝色蓝光,红色红光,各种各样的光是光色,而这个光的能是看不见的。 道家讲法身是元神,报身是精气变化,化身是把元神、精、气像化学一样综合在一起,可以分化出很多很多。 四十二章经: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饭一佛。 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然善人中有二种。或能事天地鬼神。或能孝养父母。比量福报不及能事亲者。 止息之后进入生命的能量(唯识名种子气)其本质是空的(性风真空),种子气是心物一元的,是念力,也是心力,故念动则风动 。 心念的光与四大的光是同一功能来的,这个光源是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故虹光身的原理即心念的光转四大的功能。 夹山禅师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法身无相,法眼无暇) 青黄赤白是色,对应风地火水,色后面能源是光---无相有对。显色(独影意识):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光影明暗(唯识名为法处所摄色)。 空大所呈现的物理作用叫空一分显色,亦名极微色、邻虚尘、极迥色、求那(愣伽经)现代名之夸克 中观论偈云:无物从缘起,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故知万法既不从缘生,亦不非缘生。 又不空亦不生,空亦不生。 动静之中身心内外一片光明(即虹光身),有两个原则,一、心理上无一丝杂念,二、生理上没有身体的感受。 宴坐:不依身(无止)、不依心(无观)、不依也不依(无禅),不于三界现身意,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金刚经:善护念,护什么念……无所住,如何无所住---不生法相。 学佛之基础是功德善根心地,完全利他,毫无利己。方是大乘佛法要义。 一切佛菩萨发愿成就佛土净境,均是先证到自性空,而后缘起妙有,(初步空第六意识的妄念,业力的习气,逐渐空掉七识的我执,最后无始以来八识的习气也清净了)则名为修成净土,自心依然入空,下取不着。亦名如如,随众生心,应知所量。诸佛菩萨而建立他佛土境界。此为修持的最高要点。 大乘菩萨道的止观: 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 “又彼有色,从意所生”,懂得了这个道理,配合修持见到了空性,转过来再修意生身,就成功了。原理就在于三界、九地、二十五有皆在第六意识的范围内。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这就是心物一元的原理。无心力的加入造色种子亦无法造色成功。 八个识都是心的作意,修行的作意即意生身,真悟了以后必得意生身方能证果。凡夫的身体就是意生身,悟道后是造就圣人的意生身甚至于千百亿化身……即转识成智! 诸法不自生,也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心风合一者,即得神通自在。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菩萨随其直行,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宗通云:由自得内证的殊胜境界证得自性正觉的自相光明圆满无缺。 说通云:对于九部种种教法,都能融会它的异同和空有的道理,而随顺一切众生,以各种善巧方便的言语表达出来,使之受益得度。大乘菩萨这二种都应当修学。超过一切虚妄,就是如来。内证自觉智慧圆净即是如来的果地。如如不动,不可坏灭的是正智,亦名圆成实相(圆觉) 由内证智慧了知一切诸法本自寂静无为,了不可得。如果不识自心,便现妄想,所以妄想就生灭不停。如果识得自心,妄想便灭了。 欲、色、有、见这四种存在皆意识所生(生因识有),是识的窟宅,意的住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