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
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
2017年2月24日,村上春树出版两卷本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小说上卷命名为“念头显露篇”,下卷命名为“隐喻改变篇”。该作品的中译本首印达70万册,由于预售反响不俗又进行了加印。
这本书,是村上春树首部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完全全为自己而写!
村上春树前所未有的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一个人,写作三十五年,十三部长篇小说,超过五十种语言译本。虽然拥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度,但关于村上春树,许多事情始终包裹在神秘的面纱中:他是怎样下定决心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对他来说,人生中幸福的事是什么?究竟如何看待芥川奖与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家看似风光,却是份孤独的职业。三十五年来,村上春树在孤独中编织着美妙动人的故事。他十二章肺腑之言,真挚诚恳又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写作道路上的故事,和追逐梦想与幸福的人生往事。不论是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的故事都为人们带来信心和勇气。《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就是村上春树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真实写照。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村上回首35年的写作历程
村上春树首次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
一个人,写作35年,十四部长篇小说。超过五十种语言的译本,享誉海外,极少公开露面。按照村上自己的描述,我在文艺界的“擂台”总算坚守了三十多年,全凭一支笔混饭吃。对于谈小说,还真是一次自我审视的过程,回顾自己的几十年的写作历程,慢慢的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村上用了十二章的肺腑之言(此次摘选几个点为选题),真诚诚恳而不乏幽默的讲述自己的写作历程,将我们慢慢带入到创作的情景中,感受小说家的那份实干精神。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一路同行。
创作的执行力
写作是情感表达最简单纯粹的方式。谁都可以站上写作的擂台,只要你有实力,能在台上经受得住对手的反击屹立不倒,拥有能长久的站于人前的那份自信和勇气。好的作品都是需要时间去慢慢的精雕细琢来塑造小说的主旨、深意。所有的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坚持力量和不服输的勇气在体内驱使。漫长的历史的长河里经得起沉浮的检验,依然还在水平面上漂浮。这样的作品也就是经得起考验,无论何时,文学性的深邃内涵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光彩夺目和耀眼闪光。
关于独创性
时代给了文化发展一个背景,文化的发展给了时代繁荣的契机。这也就引发了新鲜事物的生成和传播。能长久存留的事物都称之为经典之作。涌现出来的必定有其独创性,在后期的高频使用的情况足以说明独创性的影响力。文学作品,更多的是超越和创新,是时代发展所需的一种推动力,人文精神发展所需的一种向心力。
马勒、莫扎特、舒伯特、普希金、梵高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一个时代中文艺的象征,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递出震撼心灵的力量,。经历了时间的磨练之后,最终还能镶嵌于记忆中,亦难忘。
谋篇布局
写小说的开始,需要精巧的构思,谋篇布局,人物的出场和故事情节的编排,总的来说,这是提笔的必要条件,不然也不能顺利开展下去,文章空洞也就成了必然。所有的精心准备只为后面的文思泉涌做基础,自然花些时日来撰写文章,以自己的方式点滴为它注入血肉,把结构变得立体和丰富起来,让骨骼粗壮起来,血肉使得文体丰盈挺拔。再根据实际需要来加入复杂的内容,再去试着去修改和完善。后来的结果也就不得而知。正如村上所说:“与其说是刻意而为之,不如说是水到渠成。”自由自在的完成作品,写作的过程是快乐的,没有自我逼迫的意味,流畅而舒心的表达。
讲真的,我从来没有看过村上春树的任何一本文学作品,但是我读过他的几本随笔和访谈录。突然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他写的这些东西有一种亲近感,能够人与人交流。有时候渴望和人交流想要写好多东西给他人去倾诉,但是某然间才会发现这只是一厢情愿,但是村上春树,他有时候都会很固执的坚持和自律,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获得一些名声和荣誉的原因。
这本书,类似于一个自传体的文章,本以为会很枯燥无味,但是读完之后轻松愉悦,感觉就像一个朋友一样,跟你诉说了好多东西。讲讲他的人生阅历,讲讲他为什么会从事这份工作,村上先生娓娓道来、毫无保留把写作经验地展现给读者朋友们,没有矫情,没有遮掩。一切都坦荡荡、一切都那么苦口婆心。
他三十五年写作生涯的经历、挫折、经验、还有过来人的感悟,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无私的分享、苦心的指引,让人感受到他写作的自由和真实。
书中,他谈自己写作不是为了获奖,自己从不接受别人的约稿,从不去做评委。并对获奖作品谈了自己的感言。还有对小说家逻辑思维的阐述句句中肯,清晰、透彻、真诚!
生活是一种态度,活出这种态度,就活出了生活。不得不说很佩服村上春树,那种自律,那种写作的真诚,希望我能够像他一样。那样的自律,那样拥有生活的态度。
他把小说家作为一种职业,发自内心的喜欢、热爱并认真打磨。每一次写作,不是因为外界约稿、不会拖到截止日期,而是内心有创作欲望,并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的去写作改稿发表。
用村上春树自己的话说,就是,写作前不会像企业开发商品时那样,去做市场调查、进行消费阶层分析、设定具体的目标顾客等等,不是带着目的想着为了吸引哪类读者而写,而是纯粹写出内心的故事,按照自己的风格,自然吸引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有人喜欢这样的风格,坚持读下去并受到打动,就够了,写,是因为自己享受那种状态,至于能不能大卖,由不得他考虑。
学习到他这种心态,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然而我常常想,才思过于敏捷或者说知识储备超常的人,只怕不适合写小说。因为写小说(或者故事)是需要用低速挡缓慢前行,去耐心推进的作业。我的真实感受是比步行或许要快那么一点,但比骑自行车慢,大致是这样的速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与这种速度匹配的思维活动。
不过,假如您此时此刻刚好陷入了困境,正饱受折磨,那么我很想告诉您:“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也不知道这话能否成为慰藉,不过请您这样换位思考、奋力前行。
对真正的作家来说,还有许多比文学奖更重要的东西”。其中之一是自己创造出了有意义的东西的感触,另一个则是能正当评价其意义的读者——不论人数多寡——的确存在于斯的感触。只要有了这两种切切实实的感触,对于作家而言,什么奖不奖的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波兰诗人兹别格涅夫·赫伯特曾经说过:“要想抵达源泉,就必须激流勇进、逆水而上。只有垃圾才会随波逐浪、顺流而下。”
因为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写得顺手时趁势拼命多写,写得不顺手时就搁笔不写,这样是产生不了规律性的。
“这对我的人生而言,是无论如何非做不可的事”。
要写小说,总而言之就得阅读许多的书。同样的道理,要写人物,就得了解大量的人。我觉得这么说也全然无碍。
因为我常常在想,小说这东西,故事这东西,能抚慰男女之间、世代之间的对立,以及其他种种陈规旧俗的对立,起到缓和其锋芒的作用。不用说,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功能。我一直在偷偷地祈祷,希望自己写的小说在世界上担当起这种积极正面的角色,哪怕是一丁点儿也好。
亚伯拉罕·林肯留下这样一句话:“你能在某些时刻欺骗所有的人,也能在所有的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刻欺骗所有的人。
故事原本就是作为现实的隐喻而存在的东西,人们为了追上周围不断变动的现实体系,或者说为了不被从中甩落下来,就需要把新的故事,即新的隐喻体系安置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需要将这两个体系(现实体系和隐喻体系)巧妙地连接起来,换言之,就是让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沟通、相互调整,才能勉强接受不确定的现实,保持头脑清醒。
能把某个目标当作旗号高高地举起,总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不问年龄几何,不问身处何地。
故事就是存在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东西,也是理应存在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东西。正因为它存在于灵魂的最深处,才能在根本上将人与人串联起来
我是一个不善于单纯用大脑思考问题的人,不适合逻辑性的论述和抽象的思索。我只有通过写文章,才能按部就班地思考问题。亲自动手写文章,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校读,仔仔细细地修改,才终于像常人一样把大脑里的东西整理妥当、把握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