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下午5点多,“故意”误点圈外商学院招生测评。
巧的是,晚上老公下班回家,他说他下午4点多也做了圈外商学院招生测评。
呵呵,神同步,真是心有灵犀。
01.报名动机
想获得一次面试机会跟圈外招生委员会的面试官聊一聊。
其实最想报的是,圈圈的【结构化思维 】课程,
商学院这个课,之前想报又犹豫。想报是因为,信任圈外,圈外出品,必是上品。犹豫是因为主打商业的“商”字,我不确定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不是与我的诉求匹配。
- 我的诉求
(1)第一个诉求,也是主要诉求: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表达。
关于这个问题,既有心理层面的,也有表达技巧层面的。自认为思维能力应该还可以。
心理层面:
我目前的职业是高校教师,除了一周两三次上课时间,其余时间都是自己独立备课、学习、搞科研。最近5、6年,都是呆在大学,感觉与人交往的越少,越来越害怕与人交往,甚至一度有一点怀疑自己有轻微的社交恐惧症。
表达技巧:
除了上课,平时与人沟通的少,更多时候是一个人阅读思考,表达技巧方面严重缺乏实践,个人感觉比较欠缺。
(2)第二个诉求,对个人职业发展路径的疑惑,也期待职业技能能提升。
自从工作以来,竟然常有一种将来要跳槽的感觉。
这种感觉大概源于知识焦虑。虽然买了大量付费知识产品每天保持至少2小时的学习,但仍然常常担心自己被时代抛弃。
02 工作现状自我剖析
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是武汉一所省属高校,非985、211的三流一本。现在的工作氛围与我之前的工作学习氛围间存在一定的落差。2010年硕士毕业后曾在深圳一家上市公司工作两年,感受过较激烈的职场竞争氛围;后来攻读博士学位在985高校,感受到的也是比较紧张的科研氛围,而在武汉高校工作2年以来,感受到的职场文化与氛围与之前差别很大。
老师与老师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竞争关系,甚至老师与组织之间的雇佣关系感都相对很弱。慢节奏,不太注重效率,更注重达到一种整体上的和谐与平衡。这种感受,每天都在通过你周边的人、和组织的氛围传递给你。慢慢觉得自己有点焦虑。
常会想,若有一天我离开了学校的“保护”,我还有那些竞争力,我还能干好什么。现在的工作,给我带来的最大富足就是自主时间多,我应该将我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分配?
带着这个疑问,我在后台开启了一个小程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直在搜索着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分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在“本职工作”与“非本职工作”的个人成长上,我应该如何分配时间精力;
第二个层面,在“本职工作”之内,我该如何分配花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时间与精力。
第三个层面,在“教学”上,具体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在“科研”上,具体的方向和目标又是什么?
有一天,我读古典的《跃迁》,蹦出来一个词“教学产品经理”,突然眼前一亮。看到这个词后,上述第三个层面的第一个问题,“教学”的方向和目标,的答案似乎慢慢浮现在眼前。
03 接到圈外面试电话
老公在2018年3月31号和4月1号两次接到圈外面试官的电话。并完成了沟通。
我直到4月2 号晚饭后都没接到电话,心想,难道直接被pass了?
2018年4月2日晚上9点,意外地,接到圈外招生委面试官的电话(号码归属地湖南长沙,姓李?),简单聊了一下。面试官了解一下我报名商学院的需求与动机,并确认了我对商学院的授课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就结束了。承诺24小时内会给出面试结果回复。
挂了电话,我回忆了一下整个报名过程,突然觉得圈外这次开发的商学院课程,采用面试招生的筛选机制反而更能激发潜在学员报名的欲望。
比如我,之前看到商学院打广告的时候有一点点心动,但仍然有种本能的防备与顾虑,没有马上直接行动;而这次不经意间看到学员测评,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填写了基本信息,启动了这第一个程序之后,后面报名似乎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了。
这次这个测评筛选式的招生策略真是一个好的助推。
接下来,等入学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