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看戏,《红楼梦》中最深的莫过于宝玉哭祭黛玉的唱词,一句“林妹妹”,再一句“林妹妹”,缠绵悱恻,哀怨深沉。所以即便没有读过原著,记忆里,林妹妹总是身世飘零,悲情而可怜的。
林妹妹出身显贵,父母家都是侯门望族,只可惜父母过世太早,留下她一人孤苦伶仃,后来寄居在外祖母家。虽然有外祖母的疼爱,寄人篱下久了,难免会有许多不称心的地方,不可能像在父母身边自由自在的。 要说宝钗未来之前,林妹妹黛玉的生活基本上是众姐妹中无人可比的。贾府三艳品貌才华皆不及她,宝玉又处处让着她。外祖母对她多有偏爱,舅舅贾政舅妈王夫人也是看贾母眼色行事。
黛玉虽孤高自赏一些,却也不妨碍其他什么。加之年龄都小,在长辈眼里,有些小矛盾也不过是小孩打闹;仆人眼里,小主人之间的玩耍他们更多只有看的份,小一点的仆人还会和小主人一起玩。一群小孩子打打闹闹,大的主子和仆人谁又会当回事。
黛玉进贾府时步步留意,处处小心。察言观色,不多说一句话。这么在乎在别人眼中的形象,黛玉应是能少生事就少生事。后来和迎春妹妹们在荣国府一处住着,大家在一起下棋、弹琴、做诗,和宝玉更是“略无参商”。 宝钗的到来打破了以往的平衡,因为她和黛玉一样的优秀,并且性格好,人缘好。甚至“人谓黛玉所不及”。
宝钗除了大得人心之外,宝玉黛玉两小无猜的感情,因为她的到来也遭到了挑战。此时三人年龄也正是情窦初开,按当时社会风俗,他们离谈婚论嫁的年龄也不远了。 如果是史湘云大大咧咧的脾气,心直口快,有什么看不过也不会藏心里,痛痛快快一说事就过去了。黛玉不一样,她常常心里悒郁,不说出来。但她却少不了在旁冷眼观察,不高兴了还不直说,总拿话刺宝玉,这样的结果越发让人觉得她敏感多疑,小性爱刺人。宝钗的到来是黛玉之幸,还是不幸?
贾母王夫人对于宝黛钗常常是犯难的,有人说贾母倾向木石姻缘,王夫人倾向金玉良缘。感情上的事情很难理解,亲情上讲贾母偏向宝黛,但王夫人是宝玉的母亲,她也不会把儿子推向火坑吧,母亲与孩子要远比祖母与孙子的关系更亲近直接,也更看重利害。
所以贾母始终不吐口,因为她也犯难;王夫人偏向金玉,宝玉和宝钗,但她也不想和贾母闹得不可开交,毕竟婆婆是长,另外,她也很清楚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并且从逐金钏,到撵晴雯,一次次严厉的背后,是一次次见证儿子更加的忤逆,远离。尽管她不是那么喜欢黛玉,无奈宝玉喜欢。尤其赶走晴雯时,宝玉的表现更是令她担忧,不过是她面上不带出来,所以她还会那么决绝吗?毕竟宝玉是她唯一的儿子,有点风吹草动出点闪失,她已经是承受不起。
贾母王夫人家族两大掌门人,在宝玉婚事上,唯有不说。总觉得两位长者在宝黛钗面前,应该不会那么冷酷,所以也不太认同调包计,不过很多时候就是利害均衡后没办法的办法,为了亲近的不受冷遇双方话里话外点明一下,然后就只有拖,拖到遇见合适的时机,再寻找合适的结果。若黛玉真的受尽冷漠,那么后来黛玉和薛姨妈,宝钗住、吃常在一起就说不过去。
好在贾母王夫人一筹莫展时,宝黛钗他们还不算太大,好在他们也都在成长。所以宝钗的到来,是黛玉的不幸,更是黛玉的幸运。我们见证了黛玉的小性:猜忌宝钗,猜忌湘云;我们也见证了黛玉后来更多的风趣:打趣湘云,打趣宝钗。我们也见证了宝钗的丰富,有对宝黛的容忍,也有针锋相对,到后来三人的无猜忌。
抛开黛玉的还泪、宝钗的冷香丸这些幻想寓意之笔,她们每个人都是饱满而丰厚的,黛玉并非一味的苦情,宝钗也并非一味忍让。只不过贾府这个大厦因为种种原因一朝倾覆,所以才有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