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秋天已经到来,白露如期而至。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白露的来临预示着天气渐凉,不知大家是否感受到,这一天前后,天气明显凉快了许多,早上推开窗,我能明显地感到一阵凉意袭来。
秋天是真的来临了。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初秋时节,天气干燥。而'白露'这一词却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干燥,反而有种晶莹剔透的感觉。
白露不仅是天气渐凉的象征,这两个字就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诗经中有这么一句成为了描写爱情的千古佳句,说到这里,我便想到了诗经中所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曾想过一个画面,是不是有一位名叫白露的女子,留着一袭长发,鬓边别着一朵茑萝花;穿着一身青色的旗袍,抿唇一笑;缓缓地从远处走来,周围都失了颜色,她就是一道风景,她定然是一位温柔似水的女子。
秋意渐浓,暑气渐消。李白在《玉阶怨》中提到"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这一句读来便不似诗经中的"白露"那般委婉动人。
读完这句诗,只觉得漫天愁思飘然而来。一个人站在石阶上,思绪飞远。夜渐深,玉阶上都生了白露,伫立远望,时间久了,露水都浸湿了罗袜。
他是在愁思什么?
烦恼什么?
以至于罗袜浸湿而无反应?
在多少文人墨客的眼里,白露是带有一股淡淡的愁绪的。例如唐代诗人羊士谔所写的《郡中即事三首》: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 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长袖倚阑干。
白露到,秋意浓。早晚温差较大,天气逐渐变得凉爽,气候也开始变得干燥起来。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这意思就是说,白露到来,此时大雁开始飞回来了,燕子也南飞避寒,群鸟贮存"干粮"以备过冬。而这些鸟儿作为敏锐的气候"预报员",反映出了气温的急剧变化。
这说明白露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的时节。 鸿雁来: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
玄鸟归:玄鸟解见春分,此时自南而往北也,燕乃北方之鸟,故曰归。 群鸟养羞:三人以上为众,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美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
白露时节有什么习俗呢?
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秋收阶段。"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白露高粱秋分豆"……这些谚语,都是这个时节生动的写照。
在我国的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
人们认为,在白露吃龙眼有养生的效果。而在浙江温州等地,人们还要去采集"十样白",即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芷、白芨等,跟与"白露"字面上相应,认为食后可滋补身体。
除此之外,在旧时苏浙一带,每年白露节一到,人们还会酿酒。其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故称"白露米酒"。
另外,在太湖畔,每逢白露,会举行隆重的"祭禹王"的祭祀活动。在太湖,禹王又被渔民们称为水路菩萨。渔民为表虔诚,将秋季捕获的第一条鱼献给禹王,以求风平浪静,出海顺利。
白露时节,更深露重。俗话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早晚温差较大,各位须添衣保暖。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