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萧秋水在她的一篇文章里提到,她转发了一个泰国的广告视频《一个妈妈教会女儿受用一生的事情》,并配上了自己的感想“我们不知道未来会面对什么难题,然而如果能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这是一生的智慧源泉”,底下有人评论道,万一孩子教不会,没有悟性,就只能靠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此人大概是在找反例来反驳,进而否定从教孩子从生活中学习的可能性吧。
我觉得这表现出了一种对新知识新视角的抗拒。教主强调的是从生活中学习的思维方式,而对方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不可行。不同心智模式和经验经历的人对事情的理解是不同的。常常我们以为是确凿无疑的事情,是最有效的途径,换做是旁的人总是能找到其他的可能性和解法。而正是人与人的不同,才能让交流和沟通碰撞出思维的火法,发现更多的可能。只相信自己是对的,不试着去理解他人提出的概念和想法,似乎是人类懒惰的本能所致。试想总是要接触新知识,思考新想法,多累啊,潜意识的本能就是让我们简化思考,快速做判断,减少精力的损耗。碰到和自己的观点不同的意见,本能的自我保护,开始封闭和攻击。
然而这样却因此错过了更新知识系统,让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
想想哪些场景下你在拒绝更新,维持旧的知识系统呢?
会议讨论中一听到与你意见不同的声音好像就关上了耳朵?看到别人的文章里出现了自己熟悉概念的不同解读就立马开始批判?一个问题如果别人说出了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就一定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封闭自己,不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新、保持活力,死守住以前的可能早已不再适用和有效的知识和经验,只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只是想不费脑力。于是思维被固化,认知不再更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这样的人很快会被淘汰。
知识系统应该是动态更新的,把不断接触到的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进行对比和联系,有冲突的就分析哪个才是更接近真实的或者找出让它们的成立的前提;能产生联系的就可以思考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许创意就此产生;不曾遇到过的知识就吸纳进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地图和认知范围。这才是对待知识系统正确的姿势。
不断的接收到的海量信息和知识不是为了让我们不断验证自己旧的知识系统的正确性而是为了让我们看见更真实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