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看10部电影!(这得是多铁杆的影迷啊!你心里赞叹不绝。)
每部电影平均时长15分钟。(切!无聊!你忍不住骂了一句。)
每部电影来自不同的国家。(哦?这还有点意思。)
每部电影都突出一个主题:人性。(哇!这么厉害?)
有些电影令人开怀大笑,当场鼓掌。(嗯!应该去看看。)
有些电影让人泪飞顿作倾盆雨。(呜呜呜!)
我说的是7月23日-24日在温哥华 Seymour街1181号电影院举办的《One country One Film Festival》(一国一片慈善电影节)。
这是一对法国年轻夫妇创办的一个独具匠心的电影节。亲历了纽约“911”,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变。他们从该场悲剧反思:人类会恐惧并仇恨自己所不了解的同类。为了化解这种荒谬,他们回到法国,决意通过电影这种放之四海而皆懂的媒介手段,每年从世界各国征集上百部各种类型的电影,由专业评委甄选后在每年一度的电影节上放映。
今年在温哥华这个慈善电影节上放映的片子,都是反映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有监狱囚犯,残疾人,腼腆男孩,离异家庭的女孩,战乱受害者等。题材既有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也有沉重压抑的战争,宗教与伦理。
与常规电影不同的是,这些微电影仅仅用十几分钟,就必须把一个主题阐述清楚。这对编剧,导演乃至演员都是一个全新的极大挑战。可喜的是,这种新的尝试已经日趋成熟。在智能手机自媒体时代,它们异军突起,敢与财大气粗的大荧幕大制作一争短长。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的时代,所需要的可能仅仅一部像素比较高的手机而已!
10部电影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部:1.来自西班牙的轻喜剧短片“17 Anos Juntos ”《相濡以沫17年》2. 来自巴勒斯坦的纪录片“Shujayya”《舒加艾耶》。
给有钱人当管家和佣人的一对Latino外劳, 他们的结婚纪念日与主人的碰巧同一天。本来想请假带老婆去看电影的男管家被男主人命令不得请假,女佣人也被女主人命令准备好丰盛的晚餐待客。这对外劳有一个在家乡的男孩子,由祖母带着。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孩子能够早日来与他们团聚。晚宴准备开始的时候,西装革履的男管家被男主人命令脱下白手套给他戴;女佣人被女主人命令穿上她的夜礼服说要缝上一点配饰。这时门铃响了,穿着女主人夜礼服的女佣人匆匆下楼开门,见到的是祖母和自己的男孩子! 原来,这对好心的男女主人,为了给这对外劳一个意外的惊喜,选定在这一天让他们作为不速之客登门,而男女主人与这对外劳进行了身份的对调:男主人带着白手套,女主人系其乐围裙,让男管家和女佣人变成主人和家人坐下来聚餐,他们则奉伺在侧,为他们端菜倒酒。故事本来已经有了一个极为温馨的皆大欢喜的结尾,观众们都已经为他们鼓起掌来,殊不知片尾还来了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意外:男管家和女佣人居然开始以主人的口吻,模仿过去男女主人命令他们干活的口吻,也对着男女主人发号施令起来了! 这让我马上联想到《百万英镑》的经典桥段来了!
舒家艾耶是巴勒斯坦加沙市的一个居民区。一个原本在该地区幸福生活的巴勒斯坦家庭,因为以色列的一场轰炸,家园被夷为平地,男主备炸断一条腿,靠拐杖走路;老婆被炸掉双腿,坐在轮椅上;小儿子也被炸掉一截腿。男主的妹妹哥哥都被炸死了。这部电影之所以震撼,因为它是一部纪录片,里面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真实的。里面纪录了轰炸前后同一个场景的反差:前者是安居乐业的中产阶级洋楼,后者是一片废墟。短短21分钟的镜头,却能让人思索一生:这种仇恨从何而来?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局外人说起宽恕,和谐,大爱起来振振有词慷慨激昂,但是,如果你不幸是这个家庭其中的任何一员,你还会那样宽广为怀吗?你没有仇恨吗?你不想报复吗?我从男主泛着泪光的眼睛里看到了决绝肯定的答案。
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唯独在人性的进步上依然是蜗牛与乌龟的速度。 恐惧与仇恨,还要伴随着我们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