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观课授课”
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张文质老师说过:从简单的意义去探寻一个人生命的秘密,做一些必要的还原,或者不断的自我觉察与自我转化,都能够带来疗愈与抚慰,这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梳理,以形成帮助自己更好成长的一种理解力。所以说到观课议课的教师立场,我既是上课教师,我也是观察教师,我觉得最先研究的就是自己。通过多自己教育生涯的梳理,去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去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去更好的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成长自己。
我在刚当教师的第一年我在深圳一所私立学校,我刚刚入职,我就教一年级5个班的体育,每周有20节课,早晚有校车接送,还有晚自习,每天5点就要起床,9点半才下班。我记得我第一周上课的时候手忙脚乱,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整个学期我是活在担惊受怕当中,每天睡不好,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去观察其他老师上课,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私立学校不把老师当人,没有任何的人情味,也没有任何同事的帮助,大家都是各顾各的。领导的女儿也在我班上,有一次感冒了,就怪我说上完体育课后没有让学生及时把衣服穿上而导致了第二天感冒。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课堂纪律不好,一年级的学生都管理不好。我变的不爱说话,整个人都感觉要抑郁了,一个学期之后我就辞职了,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当老师,就遇到了很大的阻碍。有一年的时间我都不愿意当老师,我觉得当老师是一件痛苦的事,我觉得我自己当不好老师。
在这个阶段我主要是上课教师,陈大伟老师说出了我的心声:批评和否定一节课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批评和否定授课教师的教学追求、教学努力、能力水平。不少刚入职的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看起来不合理,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但其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有把学生教好的良善动机。对出于良善动机但效果不理想的教学行为,我们没有批评的权利,只有帮助和引导的义务。
2014年我进入了长沙市稻田中学,我教初二,每周18节课,教学任务依然很重,我在稻田待了两年,由于是临聘老师,在教学上依旧没有太强的沉浸感,在教学上也没有太大的成绩,好在稻田体育组都非常有人情味,大部分都是一些年长的老师,我的师傅的彭克胜老师。他是中学高级教师,给了我教学上面的很多指导,还有黎勇老师在我上公开课的时候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离开稻田8年依然在稻田体育组的群里,时不时参加稻田体育组的聚会。
2016年我进入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可以说这里是我成长最快的地方,无论是上课还是训练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体育组长肖心爱老师对每一位新老师都亲自指导上课、磨课,细节非常具体,操作可行。这样我也就不害怕上公开课,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非常美好的,同时我也在这里遇到了我的同事李蝉老师,后来成为最好的闺蜜,每年寒暑假我们都相约旅行,直至现在。
2018年我考上编制,进入到马坡岭小学,出现了一种矛盾的心理。我想上公开课,又害怕上公开课。一方面觉得上课公开课能够提升自己,一方面又怕自己上得不好,心里压力大。在这几年间,观看的公开课都是展示课,都是通过精心打磨的,我只是去关注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不是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学当中有哪些亮点。只是觉得这些课上的很好,从没有觉得我应该从这节课中学到什么,如果我上我会怎么上。
直到我开始沉浸式教学,我竟会发现不知道如何当教师了,越发现教学的困难性,越发现学生的多样性,在常规课中,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为我们是统一教学,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到关注个别,就算做到层次教学,组织与管理也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当我发现这些,我觉得自己才真正走进教育,走进教学。
我对观课议课的建议
特别是听了陈老师的讲座,看了陈老师的《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这本书,才对观课议课有一定的了解。观课议课比听课评课更加的人性化、人文化,它优先关注的是观课议课的教师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优先聚焦人的发展而不是课。
作为观课老师,如果是观看优质课,我们首先要学习这位老师的优点,有没有创新,是不是运用了现在最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是不是与时俱进,是不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我们通过这节课,如果我去模仿,我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实践才会发现。然后我们回想我们学生需要什么,通过模仿这节课,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如我们预期的一样呢?如果碰到具体的情境我们又是怎么处理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与实践的。从优质课联系到我以及我的学生,然后碰到问题去解决问题。
作为观课老师,如果是观看年轻老师的课,尽管她的教学设计、把控课堂都有所欠缺,我们也要去理解她并且给与建议。精确到具体的点,而不是说一些毫无用处的空话和套话,将教研真正落到实处。并且我们还要多鼓励她,刚开始上得不好也没有关系,一步一步慢慢来。还要告诉他们教育本来就是非常难的事情,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们也会越来越上手的。
作为授课教师,不要害怕去上公开课,对于同事提出的意见可以采纳,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处理,教无定法,只要是对学生好的,都可以去尝试。当然如果要上一堂展示课,细节还是要多多的打磨,不是把要上课班级打磨很多遍,而是用不同的班级去打磨,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及时修正,打磨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更加的充实与多样,让教学效果更加的好。
观课教师和授课教师又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比如主题式教研,比如同课异构,老师需要什么样的成长我们就研讨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我们就研讨什么,进而形成自己学校的教研特色。
作为观课议课的参与者,我们要去理解彼此的处境与动机,理解教学的条件和环境,理解教学背景、前因后果;理解教与学之间的影响和关系,并且不断去实践;理解新的教学的可能性,未来是不确定的,孩子的成长是不确定的,教师的成长也是不确定的,正是因为有很多可能性,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无限希望,进而不断去超越,不断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