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我梦游到了一片净土洗涤了灵魂,也经历了生离死别,开始屏蔽朋友圈进行思考,说是思考呢,其实就是调侃,毕竟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准确来说应该是在过山车。所以写下这篇随想,探讨一下生死和人生的意义。
母亲是伟大的,因为她给予了我们生的意义;而死亡,我们通常都理解为生命的终结,但其实没有人真的知道死亡过后会是什么,因为没有人经历了死亡,还能把经历的一切记住,并记录下来。
我的中学语文老师说过一句话:“生命无非记忆”,如若记忆不会苍老,何惧轮回路走几遭。
所以,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的那样:“人这辈子一共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你的心脏停止跳动,那么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那么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你的人死后,那你就真的死了。”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生死是什么,我每天睡前的必修课就是,把所有我知道的天上的各路大罗金仙的名字念一遍,然后让他们保佑我的所有亲朋好友都能长生不老,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永远和大家在一起了。直到后来外公去世,这是我经历的第一次最亲近的生死,我还想起来这些小时候的幼稚。
后来在看到《暮光之城》里吸血鬼可以活几百年却也不快乐的时候,吸血鬼说认识他们的人早就逝去了,我才发现,即使一个人可以活的很久很久,但是如果没有了那些可以和他的记忆连起来的人们啊,活着终究是不快乐的。
也许先走的人还不会太悲伤,就像外公离开的时候,他的好多战友都从外地赶来送他一程。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在我心里,偶尔也会出现在梦里。《牡丹亭》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我小时候去读,根本不明白为什么“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后来我的理解是,虽说讲的是爱情,但道理是相同的,记忆可以一直活在心里,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
每个人都有无法放弃的执念,为着这执念我们背弃神,潜于幽暗的河底,化身般若,一去不返,终有一天你回过头,只见红尘万丈,来路无终,吾从何来,为何到此,你已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样子。
所以,死亡并不可怕。佛家说法,人生在世,都是来吃苦的,只有当你吃够苦,这个世界才会放你走。这个言论刷新了我对死亡的认知,也许稍微起到一点安慰作用。
电影《时空恋旅人》里面说: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在穿越时空,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其所能,珍惜这趟不平凡的旅程。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很像星星,就是流星,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子,你知道你的终点跟起点都在哪里,但是你还是要在这段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出你最大的能量。
小时候希望自己成为孙悟空,他能耐大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超级人才,什么都会什么都精通,这是人的欲望,正常。人最大的困难在于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时间单位里做减法优化自己,在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领域里负重前行。
胡适先生说: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
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我希望诸君实行笛卡尔的怀疑态度,牢记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句话。
照程子、朱子的解释,“格物”是“即物而穷其理……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这样的格物致知,可以扩大人的智识。程子说,“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习而久之,自然贯通”。
所以人生的意味,全靠你自己;你要它圆就圆、方就方,是有意味;因为真理无穷,趣味无穷,进步快活也无穷尽。
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不能帮我们改变世界,但可以帮我们认识自己。
最后以丰子恺先生的《不宠无惊过一生》来结束吧: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