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看了心理学家岳晓东博士的《少年我心》,书里记录了作者从小到大经历的一些事,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这些事对于他成长的意义。
十分惊叹于作者对于过去的记忆竟如此清楚,我也曾想过认真写一个对自己的成长分析,但是我记不起来过去发生的事,或者说我不愿意去想,不仅是时间的原因,回忆过去就好像让自己再次置于那个境遇,然后泪会不自觉地流下来。
老师在给我做个人成长时曾让我回忆和妈妈亲密的时刻,可在我的记忆里没有妈妈抱我的情景。但是作为妈妈的第一个孩子,她对我的爱肯定是全部的,但是我一点都记不起来。他们总说我小时候多么爱吃,无论是爸爸的庄还是妈妈的庄都有关于我的好笑的故事,但是作为主角的我一无所知。
学姐说她在有了孩子之后,关于小时候的很多记忆都复活了,如果是那样,我还要等一些时间。
一直不肯接受妈妈已经50岁的事实,无论怎样她在我心中还是那个三十多岁的能干的妇女形象,可是她现在说话竟然也变得温声细语起来。想起她,第一个浮现出来的事是小学领完通知书的中午,阳光特别特别好,拿着成绩单高兴回到家,站在院子里提着刚炸好的一袋江米棍等着我们吃的妈妈。其次是她打我的事,把我关在门外写不出2、不说出是谁偷了钱不让进门的事。我没继承她吃苦耐劳的精神,却把她的倔强发挥地淋漓尽致。
小时候学别人叫妈妈被她说嗲,于是再也没叫过,也叫不出口。后来大熊给她起了好多外号,她也不生气。她们以前关系就很亲密吗,我也不太记得了。
因为小时候没体验过亲密,即便是对待朋友也是都很疏离,那时候同学录中对我最多的描述是冰冷,我也欣然接受。所以后来特别渴望亲密,渴望被爱被在乎,所以会投入很多受伤也多,因为期待着付出和回应成正比,然而这不是世界运行的法则。
现在看来,第一段比较久的恋爱其实是为了修正和父母的关系。因为我不能违抗父母或者是我违抗了却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矛盾、内疚、担心。担心父母生气,害怕父母不爱我、抛弃我,要努力做好一切。但是面对恋人我不再退缩,我可以任性可以胡闹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违背他的期待可以不用那么好,而不用害怕他会离开我。那个时候我是消极的,消极到认为这个世上不存在美好的婚姻,和谁在一起都一样只要对方你不讨厌就好。即便知道眼前这个人是不适合的,和他在一起让我感到毫无希望,他不理解我,他不会做出改变,但是太需要那种被在乎的感觉所以不肯放手。
在亲密关系里,无论是哪一个恋人,我都使用过突然消失的方式来吓对方以期让对方在乎我。因为我小时候离家出走没有一个人在乎,他们知道我会回来,而我也知道我没地方可去,那次离家出走是因为被爸爸打了。无论如何,我都要把小时候的错误修正过来,我都要去治愈小时候受过的伤。出走的话那一刻觉得无法忍受必须消失,慢慢地又害怕惹对方生气他不来找,所以看到对方每次都会很焦急去找,心里会很高兴又要表现地很抱歉,而这些都是无意识的。
在别人的父母都很关心子女成绩的时候,爸爸妈妈却从来不过问我的成绩,在我看来并不是他们开明,而是他们无暇顾及。虽然我把考了45分的地理试卷藏起来,但是我心里知道我只是觉得丢人而并不是害怕被责备被打,因为并不会。
我努力学习因为我太想离开家,越远越好,当时的我就是那样想的,远方是我所有的希望,我不顾一切地和遥远的人保持联系就好像我不属于这里一样。
在当时的许多朋友都辍学的情况下,我从来没想过不上学去打工,以前我以为是我们家的氛围影响,也许那个时候我隐约知道,上学是我唯一可以正大光明离开的途径。
当然,爸妈并不是不爱我,相反,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子女付出,几乎是全部,他们做的所有选择都是为了子女,没有怨言也没放弃,什么苦都肯吃,背井离乡也好,风吹日晒也好。那个时候我多么希望他们可以为自己而活,也许是读的书影响到也许是我感到很大压力,被对方全身心付出着而怕辜负期待无法自由地选择。
当我回顾我可以记住的青春时期,我生活地小心翼翼,我关上了门,我必须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因为我害怕门外的陌生世界,所以即便是我生活了十来年的地方我却一点都不熟悉。
或许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性格就已经决定了,虽然出生后经历的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同一个家庭,父母也是一样的,孩子的性格的差别却很大。那时候的我很多表现都是不自觉的,倔强、不听话、反抗、沉默,相反,大熊一直都很听话又被人夸。
后来一些朋友羡慕我和妈妈的关系,认为我可以和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且我的父母十分理解及支持我。是的,有时候是这样的。但当我鼓励他们和父母沟通时,他们会说我爸妈和你爸妈不一样。
其实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一方面他们希望跟上潮流和子女平等对话,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念又不时冒出来,他们也是在不停作斗争和摇摆,最后也许不是理解而是妥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相对而言,我爸妈已经是很开明以及理解子女尊重子女的父母了,也和不断被我洗脑有关,经常说的话,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影响的。有时会跟我说我们不能帮你什么,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会支持你的。
其实,我和父母的战争很早就开始了,我很早就开始了无意识的对抗,带着对父母深深的内疚,犹豫徘徊。虽然我表现地很强硬,但我内心却一直是煎熬着、痛苦着。
比起以前,我更喜欢现在,了解自己的内心,看清许多事情的本质和真相,坚持自己,忠于自己,不再恐惧。
比起乐观,我更偏爱悲观,我的悲观是一种理智和清醒,不过分的热情和有分寸的说话、行动。乐观是容易凋零的花和熄灭的火,我的悲观是一种生命力持久而旺盛的力量,对于事物不再期待便不会对人对社会苛责。
我的自私、虚荣、懒惰由来已久,因为我想成为一个完全的真正的人,只为自己而活,向外给予的爱也是因为自己想去爱,为了满足想要爱这个人的心情,没有束缚。
我很早就开始质疑孝顺,如果父母生下子女便是为了让他们好好孝顺的话,那么大可不必让他们读书有思想学习技能,只需培养他听话好好劳动把钱如数上交。而当一个人去指责别人不孝顺和要求别人孝顺的时候,这个人又为何不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自己是否具备值得被孝顺的品德。因为在我看来是赤裸裸的索取。
越是索取,越是贫瘠。
子女的使命如果是报恩,那么他要怎么才能还清生育之恩。子女在感恩父母的时候,父母也是因为子女的到来才成为父母,不也是需要感恩的事情吗。
用爱代替孝顺,好吗。
而爱,是父母培养子女独立追求他想要的生活,是子女鼓励父母成为自己享受生活,不是依赖不是娇惯不是纵容不是袒护不是控制不是威胁不是索取不是听话不是暴力不是疏离不是纲常……,是信任,是理解,是支持,是陪伴,是亲密,是表达,是尊重,是在乎……。
一个家庭对一个人是怎样的存在,又是怎样造就了现在的你,我们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点点滴滴都在发挥着它持久的影响。你察觉到了便是你的幸运。
无论如何,父母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完整的家给了我最好的爱,在他们的程度上,他们做到了最好,他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对我来说独一无二的父母。
长大,并不是一件坏事。封存的记忆,或许会在该来的时候一一被唤起,可能那个时候,又长大了一些。
突然想起我有好几个日记本还有几十封信件,也许重新看一遍可以知道初中之后的我是如何生活的,不过现在并没有想要去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