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public class Initial{
int x=1;
static int y=2;
public void f(){}//方法成员
public static void g(){}//类方法成员
public Initial()//构造器
{}
class Inner{}//内部类
static class Inner_2{}//静态内部类
}
总原则:先做类的初始化,再做对象的初始化。
1、类的初始化:
格式:
static {
...
//this 不可用
}
数量:不受限制;
位置:static数据成员的位置
举例:
public class Initial{
int x=1;
static int y=2;
public void f(){}//方法成员
public static void g(){}//类方法成员
public Initial()//构造器
{}
class Inner{}//内部类
static class Inner_2{}//静态内部类
}
//-----
static{
System.out.println("static{} y="+Initial.y);
}
public class TestInitial{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itial.y=30;
}
}
两个类,编译好之后放在硬盘中,运行程序时,将TestInitial调入内存,并做初始化,但没有初始化内容,之后执行main函数,执行到Initial.y时,发现y在Initial类中,将Initial类从硬盘调入内存,并做初始化,结果显示static{} y=2,也就说明,先做了初始化,才执行Initial.y=30。
现在将static int y=2;位置变化:
static{
System.out.println("static{} y="+Initial.y);
}
static int y=2;
运行结果:static{} y=0;
static初始化次序:按照定义的次序进行初始化。
在java中,所有static成员全部合并成一个static块进行初始化。(按照定义次序)
对于static int y =2;java编译器,先生成y,再做y=2;而生成的y是默认值0。
默认值:boolean—false;char int short long —0;float double—0.0;其他(引用)— null
2、对象的初始化块(非static初始化块)
一个类中可以定义许多构造器,当所有构造器都有一段共同代码时,提出对象初始化块,所有构造器都可以使用。
格式:
{
...//this可以使用
}
位置:
对象成员的位置(凡是能够定义对象成员的位置都可以定义)
数量:不限(最终编译时合并为一个)
执行时机:在类的初始化完成之后。
{
System.out.println("{} b="+Initial.b);
}
static boolean b=true;
结果 b=true;
举例:
public class TestInitial{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new Initial();
}
}
产生Initial对象,首先在内存在寻找类Initial,若不在内存中,将Initial从硬盘中调入内存并做类初始化,再做对象初始化,若在内存中,则直接做对象初始化,也就是说类初始化始终只做一次。(当然程序运行结束,类就不在内存中了。)
对象初始化次序:按照对象成员定义次序做初始化,最后做构造器
但实际上在编译器中,仅做构造器:在编译时,将所有成员初始化定义按照定义次序挪进构造器。而构造器自身的代码永远在最后。
3、有继承的情况下(较为复杂,这里仅归纳)
1、先做类的初始化,再做对象初始化
2、类的初始化仅做一次
3、针对类的初始化:先做父类初始化,再做子类初始化
4、针对对象的初始化:先做父对象的初始化,再做子对象的初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