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慧现在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她回来了。不同于以往神龙见首不见尾,一家人吃饭都要偷偷摸摸,这次她正大光明,虽说住外边,但每天到村上报道,见人什么叔伯婶嫂喊得亲亲热热。知情人明白,她是摆明阵仗,来闹事的。
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一个字,“钱”。
01 公公蹊跷的死亡
她公公一脚从平房顶上摔下,死了,留下一个儿子(小慧老公)。失去亲人本来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可尸首刚刚火化,小慧哭了几声,就来不及悲痛,气愤的投入到另一场战争中。公公的兄弟帮他在半年前办了意外伤害险,受益人写的是兄弟和老母亲的名字,保险金里没他们小夫妻的份。
小慧不能接受,公公的保险金,作为唯一的亲生儿子竟然分不到一份钱,这不是开玩笑吗?要不是保险公司的人来核查,找到她老公,两人还蒙在鼓里。
有时候小慧暗自揣测,是不是奶奶带头,和其他儿子合伙制造事故,把这个不受欢迎的二儿子弄没的。这个猜想并不是空穴来风,邻居们表面劝着,“不可能,虎毒不食子”,实际上背后也在念叨,那得看啥虎,从小她就不喜欢这个过于老实的老二,拿老二不当人看。
她公公排行老二,大家都称他老憨,沉默寡言的他叫什么名字一般人几乎都不知道,老憨这个绰号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村人常说,“老大能,老三奸,老二是个老憨憨”。关于他的死亡,细心的村人早就总结了不少疑点,或多或少的流露出来。
这么冷的天,太阳没见冒个影子,玉米早已封装,凛冽寒风吹的皮肤干燥无比,无缘无故的,老二干嘛上屋顶?房子盖了不是一天两天,自家屋轻车熟路,就一层平房,硬生生把头磕破,把命弄丢。
据一个媳妇说,老二死的前几天半晌,她无意在自家二楼窗户瞄见,老大和老三鬼鬼祟祟到老二家,站在屋顶一侧左顾右盼。走的不是门前大路,是屋后小道,那根本不顺路,绕了一个圈。
邻居说,她是半晌下地挖两颗菜,才发现老二躺在地上,头上都是血,身体都硬了。她慌得尖叫,老大和老三和奶奶立马就出现了。按理说他们几家离的那么远,难道这几个人都不干活,都守在家里吗?
02 嫁入穷家,就得忍受贫穷
“富长良心,穷长奸计。”小慧恨恨的说道,看样子对这情况一点也不例外,结婚多年,她早已受够了这个穷家。
小慧刚进门,眼见的是三间刚粉刷起来的平房,连一个院门都没,别说地面了,就连屋内也不是水泥铺地,而是垫了一层砖头。就这房子,还是借钱盖起的。不过还好的是,公公并不住这,住在几百米外的两间瓦房内。婆婆是个残疾,不能干活还经年累月吃药,她对这个家庭的唯一贡献是生下一个男孩并在儿子成年后离开人世,让儿子能相亲成家。
都21世纪了,家家几乎都是别墅洋楼,户户门口停小车。她老公这么穷的人家,小孩又普普通通。彩礼也薄,算的上是漂亮的小慧怎么会嫁到这家,这背后也有原因。
小慧自小也是命运多舛,十岁时父亲意外身死,母亲游荡在外不归。她和弟妹四个人,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长大,仅上过小学,走上社会做了直销,自此洗脑彻底,无法回头。别人做这个是骗别人,可小慧永远对产品情有独钟。两次婚姻都因为把家中所有钱财买产品而破裂,这是她第三次婚姻。
虽说小慧是三婚没钱,本身又有爱直销的毛病,可她新婚老公没什么可挑剔的,这家境,能娶上女人都不错了。不趁着年轻还帅的时候找个老婆,等岁数大了难道像他父亲那样,找一个残疾女人传宗接代?现在,一个村几十个光棍,连会生育的残疾女人都是抢手货。
在媒人眼内,这份婚姻是极其相配。
她36岁,他24岁,一个帅一个靓,相差12岁的婚姻竟然奇迹地维持下去。除了日常花销紧张,也没什么不好。
03 人穷穷一窝,偏心奶奶恶叔伯
小慧进门就开始当家做主,她唯一没料到的是,公公和老公老实是老实,可过于老实,就变成了懦弱,而懦弱的人在农村永远是被欺凌的对象。
她当初以为老公学过厨师,勤快本分,两人开个小店总能把日子过好。可没想到的是,“一富富一窝,一穷穷一窝。”打败人的永远不是外人,是自己亲人。
刚结婚,小慧张罗着开店。老公手艺不错,加上小慧能和任何人都聊的特性,靠近油田,活个餐饮小店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有了稳定收入,日子也有了盼头。
“人穷穷一窝”,这句老话不无道理。越是穷的人家,越是见不得自己人富,一个穷人后面肯定坠着一窝嗷嗷叫的穷亲戚,算计自己能利用上的东西,沾点小便宜。
“好运来餐馆”开业了,为了避免村人吃免费餐,两个人都没告诉家里人开业日期。可在街上做迎客买卖,免不了别人知晓。第二日,奶奶就带着老大、老三杀到餐馆,名义庆祝,可连一只水果都没带,白吃一顿。小慧不太清楚以前怎么和奶奶相处,只见自己老公唯唯诺诺不吭声,就忍了这口气。可没想,奶奶就此不走了。不仅不走了,还带着孙子、重孙、重孙女来吃。
奶奶虽说人已六十多岁,身体康健,吸烟喝酒,荤素不忌。她在餐馆扎了根。餐馆养她一人吃喝也不成问题,小慧受不了的是她仿佛大爷一般坐在门口,抠脚、抽烟,看见顾客来就大声攀谈,问东问西,满嘴污言秽语,不堪入耳。能出来吃饭的人,谁愿意听一个乡下老妇女漏着大黄牙在那里叨三叨四。有时候看见顾客的饭菜,直接上手就拿,“奶饿了”。
不仅如此,一天两包烟两瓶酒还得给她配齐,果粒橙等饮料不仅喝着,晚上回家还要捎带几瓶,打包个饭菜,给因为各种事情没来沾便宜的其他家里人。
小慧试图劝阻,别让奶奶来了。可奶奶不依不饶,专捡人多时,扯着嗓子嚎,“这娃,爹老憨,妈是个瘫货,全靠我当奶的照应,不然早饿死了。这翅膀硬了,开个饭店还不管奶的饭,不孝啊,不孝啊!”骂完孙子骂孙媳。什么破鞋之类的,那才叫一个难听,反正有无数的词等着这小夫妻俩,有时候干脆往门口一躺,除非给她零花才起来。
路人别说进店消费了,恨不得绕个圈走。奶奶不仅骚扰孙子,吃饱喝足还闯入其他街坊店面,就家里的那一堆陈谷子烂芝麻事,车轱辘似的说,不管人家是否在做生意。
开业没半个月,店面已门可罗雀。隔壁上门来劝小夫妻俩:“摊上这一个奶,你开一天亏一天。你要是不走,整条街都没生意。”
小慧不甘心投资失败,商量着让村干部帮忙劝下老人,起码把她劝回家,不要天天上街来骚扰。干部收礼后说话还是有点效果,奶奶吃完饭不再长期逗留店内。小慧和老公为了更好的操持小店,就在街上租了一间200元的单间。
住了一个星期回家一看,新房被洗劫一空。奶奶带着叔伯砸了两人的房门,电视、电饭煲、不粘锅等小家电不翼而飞,小慧质量比较好的外套、皮鞋少了一部分,米、面、粮食少一半,厨房更是如同进了老鼠,空空如也,就连结婚时的两个暖水瓶也丢了一个。不说这钱多钱少,砸门搬东西,顶的上一个偷窃罪。可这是亲奶奶带头,派出所管都不管。
公公老公两个大男人长年累月被欺负惯了,窝窝囊囊,只是叹息。奶奶一听小慧回来,直接上门来骂,“谁让你不给养老费,就该拿”。奶奶问小两口要养老费,“老憨不争气,你们得补上他这份”,“要从60岁开始补,一个月800元,补8年多,先补八万。”
原来老憨每年做泥瓦工的钱,一年好几千,全攥在奶奶手里。不仅种自家地,还种老大老三的地,奶奶只给她留了口粮,其他都卖了攥自己手里。老公那五万八的彩礼,是做厨师一个月一个月省吃俭用存下的。那三间平房,是她老公自己买的砖头和水泥,让老憨在家一个人慢慢建起来的,只有封顶是老公借钱办的。
农村的家长里短,只能找村干部调解。村干部和稀泥,你奶性格就这样,一个寡妇带4个小孩,养大不容易,她偷点抢点厉害点大家也理解,人老改不了,让着点就行了。这养老费各家商量,你那叔伯都同意,你公公也同意。
老大、老三肯定同意,这钱最后还不是落到他们孙子身上,老四闺女同意,反正她嘴巴说说,不用出一分钱,自己亲妈多弄几个钱,手头松快是个好事。老憨,没主见没想法,妈说啥就是啥。
小慧后悔已经来不及,本来微薄的积蓄砸在门面上,腹中好不容易怀上的宝宝还要来到这个世间,前两次婚姻她狠心没生育,快40岁了,再不生娃以后还有没有机会?没钱没颜的她还能不能找到更好的?乡下剩下的男人无不有各种各样问题,老公再差,起码年轻听话。
04 离开是最好的办法
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走。
小慧虽说自小生活穷困,可也没饿着,父亲死后,亲戚隔三差五的上门来送东西,邻居三天两头的给小孩东西吃。是真没见过这么穷还折腾的家,一家子心眼子都往自家人身上使劲。一个人穷总有原因,还有改进的余地,可一大家族穷是自身品质问题,根本是无药可救。
远远离开这个家,这个骨髓已经腐烂的家。有这脏心烂肺的亲人,活着就困难。她唯一的办法,就是出去打工,自此不再回家。
老公说啥都听,可公公却不愿意出去。他说,“我只会种地”。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他不敢出门。
夫妻俩拗不过老人,就只好独自走了。没想到,两年后见面,已是天人永隔。
奶奶和老大、老三万万没想到,保险公司核查员提出一个条件,“所有直系亲属签字后,才能给付保险金”。小慧把杀手锏握在手里,不分钱不签字。老四闺女也来了,要参与分配,理由是公平起见,兄弟能分,妹妹也能分。
争吵、骂人、撕打、为了钱,小慧是拼了命。最后结局,钱均分为五份,一家一份,每人签了合同,提供了银行卡号。他们叮嘱了办事员几次,“千万分开打钱,不要打进一个人账号。”
日子还得继续往下过,而老憨的死亡,无人关心,真心实意留下泪水的只有他儿子一人。火化后的骨灰装在黑木盒,放在老憨曾经的瓦房里,只有忌日,两口子才回家磕个头,说说近况。
两人到了东莞,老公进了电子厂,小孩儿三岁后,小慧托关系进一家幼儿园当保育员,工资不高,减免女儿托育费后还算过得去。两人的生活平静而满足。
后记:
偶尔电话聊天,小慧依旧一肚子火。她说,自己女儿嫁人,一定不要嫁给农村人。
我反问,“你不还是一个农村人。”
“我不一样,出来这么久,每天都在长进,现在我往前看。”是的,自从当了保育员,小慧接触了不少老师,天天在学习,不做直销了。
“那城里人也有品性不好的,看不出来。”我说。
“老话说的好,娶媳嫁女看父母,我就吃亏在他妈走了,光看他和他爸怪老实,没想到一直是他奶奶在当家。”提起这场未结束的战争,小慧永远有话说。
“那你还想回家吗?”我问,
“不想回,没权没势,老实不会事,在家总被人欺负,啥都干不成,没一点希望。”小慧的回答,可能是一部分出来打工的农村人最朴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