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行文顺序:
一、亲身经历才能明白?
为什么我们常说很多时候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
1,切身体验,情绪反应引起的感受更强烈,情绪记忆更持久,
2,别人口中的故事,也许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带有主观色彩
3,为什么,别人告诉你一个道理的时候往往只告诉你怎么做,难以说清为什么要这么做
,4,世界是复杂的,用单一因果来解释事件几乎总是不恰当的
5,未来是不确定的,改善个人因素的确能够大大增加成功几率
6,别人的道理,自己的事情。活学活用——善于抓住知识本质,触类旁通,讲道理外推到表面不相似但本质一样的问题领域之中的人。解决问题时的两个思维步骤:一是根据问题情境线索从记忆系统当中提取以往成功过的方案,然后评估该方案是否已经能够解决当前问题,如能够,就中止记忆搜寻。如何解决“知识经验跨情境转移失败”——多多反省观察自己;面对问题时多抽象其本质,
7,认知失调与自我辩护
8,失败即成功——需要在撞南墙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
9,情绪对照——经历失败后,做正确事情时会觉得更理直气壮
10,天性——自然选择过程试图最优化的目标函数并不是幸福感,而是繁衍概率
11,习惯
二、亲身经历了就能一定明白吗?
1,很傻很天真的条件反射
看重过程,而不是看重单次的结果——再好的过程也可能会偶尔失利,但从长远来统计,好的过程总体上必然导致更好的结果
2,认知偏差
3,情绪系统。我们平常的决策与判断强烈地依赖于情绪系统的输出。
直觉有时灵有时不灵,正确的做法是将它当作参考,然后利用自己的理性大脑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三、不需要亲历也能明白——理性的力量
浅层次思考后,情绪系统感到满意,就开始转向着手行动,碰壁之后,让事实告诉我们此路不通,让事实替代我们进行了思考和推理,我们从失败中获得信息,知道为什么之前的方法不恰当,这就是需要亲历才能明白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我们只能“做了之后才发现”,人类最强大的能力就是社会学习——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归纳和推理。
我们可以理性地思考、权衡各个选择的利弊,而不仅仅满足于情绪上的判断。
怎么做。
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在别人跌倒的地方跳过去,而不是将别人趟过的泥潭再趟一遍。迅速从信息中获取知识,避免走别人错误的老路,锻炼一双能辨识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心智。
【一句话概括:
亲身经历才能明白的若干原因,亲身经历不一定能明白,怎么做——运用理性力量,加以别人信息修正。】
假设我们面临两个选择,我们可以结合别人的经历,利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去分别推断两者带来的各种各样可能的利弊,对于其中不确定的因素,我们或者可以进一步从别人那里收集更多的信息来使得判断更靠谱,或者可以对风险的上下界进行一些估计,总之,尽量去让我们大脑中假象的角色去经历虚拟的失败,从而避免在现实中去碰一鼻子灰。
我们在大脑中走得越远,在现实中就走得越稳。我们在大脑中失败的次数越多,在现实中失败的次数就越少。
直到实在没法再事先知道答案(你所面临的问题是任何前人都没有探索过的),才必须亲自探险,那个时候,我们就不再是在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探索者、创新者,因为我们站在了别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