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差不多一个半学年读书的日子里,最需要感谢的就是硕导和图书馆了,当然也有自己的用心。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进步的地方:
1.老师培养了我大胆提问、勇于质疑的能力。迄今,我问过老师的问题不计其数,其中最简单竟然会是:文献中人名后面括号内的年份表示什么意思。现在想想虽然也可以理解,但却觉得自己当时就是个学术小白,对自己也有些怜爱。然而老师当时除了回答我的问题,没说任何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之类多余的话。正因为如此,我才敢在北航的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上提问,虽然当时效果并不太好,我仍然没有因此而受挫;正因为如此,我才敢让德国慕尼黑的教授用两三句话回答我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在平时阅读时总是会积极地去思考,虽然有时有的问题并不好,也很珍惜,并力争想出一些好的问题来。
2.永远读不完的书和查找资料的能力。一开始参加图书馆各种讲座,掌握了查找资料的能力,并在后面的实践中逐步熟练。通过实践,还掌握了其他搜索资料的方式。图书馆的老师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尽量找到我找不到的书。再找不到的话我会寻求老师的帮助。研究生初入学时,老师还在美国,我需要的资料老师会拍照或者扫描给我,回国后先后有两次托朋友从美国和俄罗斯帮我找到需要的资料。平时在办公室老师也送给我很多书。最感动的一次是因为没及时看到老师的消息,老师竟亲自骑着自行车把一本书和一点文献送到我宿舍这栋楼的大门口。一开始我很着急,这些书我读不完的,所以这也让我学会思考着如何去读书。我部分赞同老师说徐杰老师所言“有限阅读,无限思考”,因为我更赞同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读到一定程度自己会感觉得到到什么时候需要读点东西,到什么时候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理清一下思路。
3.为学要谦虚,肯定自己,并真诚地欣赏别人的长处。老师明明自己读书就很认真,却说自己没我认真,我情何以堪呢。还有就是在写文章的措辞上,都需要谦虚一点。老师虽然谦虚,但其实也是很自信的,我自己呢,不谦虚则已,一谦虚一起来就自卑了,把握不好这个度,我觉得现在好多了。从一开始老师让我关注石毓智老师的博客开始,再加上平时的探讨,我感受到了一位学者对另一位由衷的敬佩和仰慕之情,我很喜欢这种纯粹的感情。
4.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也很喜欢认知语言学,我喜欢一切跟心理、认知相关的东西,所以我选择了这门学科,选择了老师作为我的研究生导师。我还记得研究生复试面试的时候老师说过我以后可以研究一下九江方言。我的毕设一开始有两个选择,我选择了更难的那个也是我更喜欢的那个,所以即使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也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