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闲,闲到一天抱着一本书也没人来打搅……在图书馆觅得不少好书,很开心,我读书很慢,但是一见到想看的书刚好摆在书架上,就兴奋得想抱回家。今天读完了米奇.阿尔伯姆的作品《相约星期二》,说到这本书,是和围城、白夜行一起在还书机旁的书车里捡起来的,后两部是心心念念找了好久的书,每次都是借出未还,速速刷卡借得,乐不可支,像捡了天大的便宜。本不打算再借,《相约星期二》我从未听过,可是不由得赞叹米奇这本书的名字起得真好,看到书皮(好生气哦,配图竟然不会缩小)上的相约星期二,就想知道这个相约是谁与谁、为了啥。继而翻开序言,竟然被余秋雨作的序迅速吸引住,第一句话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
接着,第二段话,让我决定要把书从二楼带上四楼细细研究了:“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手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认知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兼有人生阅历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谈人生了。”这段话说得极是,人们很少谈论人生的意义,观察身边的长辈也是如此,奔波为生计,哪有闲心谈人生啊。记得大一的寒假我很认真地思考后告诉爸爸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爱,而后来我的种种不如意却稀薄了我的这份思悟,仿佛总有那么多值得忧虑的事情比爱和被爱更重要,有时我会发现自己是个既缺少爱又吝啬爱的人。于是,带着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我翻阅着这本书。
余秋雨说,他曾设想什么样的人来谈人生才合适,他觉得应该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一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而且很抱歉,更希望是去日无多的老人,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告别意识,因而又会对人生增添一种更超然的鸟瞰方位。我以为,这里说得很不错,那些名人的回忆录大多写得花哨励志,而普通人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典型,却鲜有流传出来的回忆或哲思。由这,便引出了本书的相约者:一个年迈的欢乐绝症去日无多的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与一位十六年前的学生,当今的作家与记者——米奇.阿尔伯姆。为了传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将自己临终才体会到的有关人生真谛的智慧传达给学生,莫里和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一起探讨人生这一课题,每次课的主题不一,大多围绕的主题是: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
由于老人特殊的境况——患上了ALS,书中有许多关于老人身体状况日渐衰微的描写,手臂从可以抬到空中,到过不了胸前,再到只能到肚子了,再到完全没有力气抬起;从能吃些东西,到只能吃流食和软质;从热爱每周跳舞到生理基本能自理,到容易摔倒,到连隐私也只能任其暴露人前,擦屁股的事情也需要护工来做了。看着老人身体逐渐变差,每个人都会对人的衰老有所思考。我是一个年轻人,每天享受着好时光,我远不能对老人的境况感同身受:无法站立,无法走动,无法在林间漫步,无法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行动,那样的境况真是想想都难以接受。更不要提,一天到晚躺在床上,连简单的吃喝拉撒都做不到,真是可怕啊。可能是缺乏同理心,所以书中许多关于老人衰微的描写,看时跳得很快。我只知道,这个老人虽然病痛缠身不久辞世,然而他还想将自己最后的备课好好得教给自己的学生,经由学生与电视台传达给更多人,对人们的幸福提升和人生价值实现有所助益。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由得在心里暗暗佩服老人的超脱和坚强,是不是看透人生并且知道了自己人生意义的人就会这样充满勇气和无谓呢?即使感觉其实很不好,痰液在嗓子里上下折腾,咳嗽不断,肢体也在慢慢变得不受控制、越发僵硬,即使死亡随时可能袭来让灵肉分离,莫里如何能这样坦然地面对种种糟糕境况并且始终以感恩的心态向身边的乃至所有来信问候的人去表达自己的爱和炽热的感情呢?我很好奇,书中有许多智慧的语句可能就是我问题的答案,但是仅仅读一遍,缺少人生阅历、思考水平又有限的我可能还参悟不透,于是,我愿意将书中打动我的句子段落摘录于此,并附上此时的感会,以待来日再读,可以更深地领悟老人的智慧。在此,向远去天堂的老人致以敬意。
描写莫里是个舞迷:我的老教授一直是个舞迷。音乐对于他来说,无关紧要,摇滚乐、爵士乐、布鲁斯。他就是喜欢跳。他会闭上眼睛,悠然自得地按着自己的节奏移动脚步。他的舞姿并非总是那么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