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住,忘得快,怎么办?
立即加入XXXX学习社群!
世界记忆大师,最强大脑选手教练XX老师直播教学!
3天打造全能记忆王!
看到这么诱人的学习效果,你有没有心动💓?
毋庸置疑,自2014年1月开播至今,江苏卫视从德国电视二台引进的节目《最强大脑》,持续吸引着大量的眼球,一些参赛选手以非凡的脑力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心。
用1分钟时间,完成16位数开14次方,究竟有多大意义?
或者,将圆周率背诵到小数点后3000万位,究竟有多大意义?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有智力崇拜,而记忆崇拜又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你是不是也有过“过目不忘”的梦想?
真心劝你别再这么想了,苏联时期莫斯科大学的一名学生,就曾经因大脑意外受损而获得了“过目不忘”的能力。结果,在过目不忘的同时,常常感到头疼欲裂。
这是因为,大脑所消耗的能量占到整个人体的20%左右,在接收到信息以后,储存在短期记忆里,只把筛选出的“有用”信息保留,其余的一律丢弃,以免浪费能量。
在学校期间,我们预习、学习、复习,都是为了反复提醒大脑,这是有用的信息,拜托要记住啊。
这也是你觉得“早就把所学的东西还给老师了”的最大原因,因为大脑觉得那些东西已经没用了。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写道:
到2015年,万维网上的页面数量超过了60万亿个,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天几十亿个的速度增长。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能够记住的太少,而是可以选择的太多!
按照自由学者王东岳的说法,这符合万物演化的规律——“递弱代偿原理”。人类越发展,自身的能力越弱,越需要借助机器,及与人协作。
知识在爆炸,我们的各种器官却在退化,据说狩猎时代的人能够嗅出危险的气息,而我们却越来越难以记住几个手机号码了。
根据“递弱代偿原理”,我们通过手机、网络等工具来弥补各种退化的功能。走不了远路,有汽车。记不住路,有导航。不会做饭,有外卖。不想做家务,有家政。遇到不懂的知识,有Google和Siri。
各种工具的进化,帮助我们提高了效率,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提升了智力。那么,有了较高的智力,就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吗?
不能!
让人们做出决定的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这些信息呈现的背景或情景。
这也就是现在炒得火热的“人工智能”与人的最大差距。
机器能够帮人提升智力,但人的智慧还得靠自己习得。
在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的著作《超越智商》中,引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测试题,你不妨试试:
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无法确定
在继续读下去之前,请给出你的答案,A、B还是C?
研究发现,超过80%的人给出的答案是错的,他们选的是C,而正确答案是A。
安妮的婚姻状态有且只有两种,要么已婚,要么未婚。如果安妮已婚,已婚的安妮看着未婚的乔治,选A。如果安妮未婚,已婚的杰克看着未婚的安妮,选A。
之所以大多数人选错,是因为大脑是个“认知吝啬鬼”。
用大卫・赫尔的话说就是: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
也就是说,即使拥有再高的智力、掌握再多的知识,如果没有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也只会处处碰壁。
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套路太深”。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套路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在《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中,介绍了52个小技巧,每一个都是深深的套路。
这是一场伴随每个人终身的认知争夺战。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每个人的大脑,就像是一部性能良好的手机。出生相当于手机出厂;伴随基因而来的自主心智,相当于手机的操作系统;后天习得的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相当于手机中预装和自装的各种软件。
操作系统和软件相互配合,手机才能运行良好。
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相互配合,大脑才能运转正常。
自主心智,主要取决于基因遗传。
算法心智,可以体现的是智力测试中考察的一些能力,比如记忆、处理速度、逻辑推理等。
反省心智,主要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帮助判断和执行决策。
之所以会把上面的测试题做错,就是因为反省心智出了问题,大脑安装了坏的软件,这就需要我们经常给大脑洗澡。
给大脑洗澡有两个步骤:
一是删掉坏的软件。通过主动学习,认识到坏的心智程序的存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介绍了52种认知偏差。《明智行动的艺术》,介绍了52种行为错误。《超越智商》将坏的心智程序分为8大类。
二是安装好的软件。主动寻找,并安装和应用好的心智程序。《超越感觉》介绍了理性思考能力及其培养方法。《超越智商》把促进人类理性思考的知识分为5大类:概率知识、决策科学知识、科学推理知识、逻辑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规则,以及经济思维。
认识你自己,相传是刻在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认识到,并承认自己大脑中存在坏的心智程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既然已经开始觉醒了,那就无法再沉睡,常给大脑洗澡,沿着理性的道路持续成长下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PS:8类坏的心智程序:
1、信仰超自然与迷信;
2、信仰直觉;
3、过度依赖民间智慧与民间心理学;
4、信仰“特殊”的专业知识;
5、金融误解;
6、屡教不改的反思(过度自信自己的反思能力);
7、个人信念功能失调;
8、自我鼓励自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