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9点,由天水师范学院主办的“高考备考暨基础教育脱贫攻坚培训会”如期召开,我有幸聆听了语文学科带头人、高考图书品牌策划人、高考命题专家刘真诚老师的讲座——高考语文命题走向与一轮复习备考。
刘老师从山东卷真题评析、全国卷命题特征、高考评价体系研究、熟习高考试题和优化复习策略等五个方面,分享了他在高考语文命题和复习备考方面的研究成果,干货满满,听后感触颇多。
1 关注顶层设计,明确复习方向。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20年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同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都应予以密切关注和深入学习,明确复习方向,指导复习计划的制定和备考素材的选择。
2 大胆取舍,精选考点。
一轮复习,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基础知识全覆盖,实操中,我也曾有感于知识点庞杂,却少有尝试取舍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教学勇气,担心复习不全面。刘老师的讲座,帮我们厘清“基础知识”和“必备知识”的区别,建议大胆取舍,精选考点。
一轮复习,必须通过调整课时分配来强化“必备知识”,缩减传记科普,增加散文非连续性文本;也可以打通某些知识点,整合复习,比如文学类文本阅读板块中,就可以将小说标题和散文标题的作用进行整合,设计表格并精选示例,让学生掌握其异同。
3利用错题本,举一要反三。
我对错题本的认识不足,总认为理科是必须的,不重视语文错题本的使用,也不去指导学生使用错题本。刘老师所传授的方法强调让学生吃透少而精的高质量试题,尤其是错题,要深入分析错误原因,是属于审题不严密还是知识点疏漏或是运用不当,然后有针对性地改错,这种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对点巩固的方法远比盲目刷题高效得多。
针对这一点建议,我们可以在文言文阅读中的文化常识题上开始应用。平时我们往往止步于明晰错误点,忽略另外三项正确的表述,这便是未能有效利用真题的表现。若能启发学生自行对题目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进行改编,一方面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会让他们靠近出题人的命题思路。
4 改进教学设计,强调素养落实。
听了刘老师的讲座,我深感自己长久以来忽视了高三复习课的设计,往往使用 “考点分析——真题精讲——知识点总结——模拟题训练——单元考查” 的传统模式。细观这样的课堂,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应该是学情分析,教师应在备课之初明确哪些必备知识点是学生尚未掌握的,然后精选例题着重解决,逐个突破。其次,是课堂活动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老师的长篇大论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探索总结,我们要做的,更多是设计学生的活动,启发引导。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学科素养的落实。素养如何落实?作为资深的高考命题专家、高考试题评审,刘教授熟谙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规律和具体要求。在讲到试题情境化的特点时,他说:“一套语文高考试题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实践的过程”,话虽朴素,却警醒我们复习备考时甚至在平时教学中,都要注意真实情境的创设。
比如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可以联系当下热点,创新题型:假如贾宝玉参加某次家宴,吃了野味,患上了新冠肺炎,传染了五个人,最有可能被传染的五个人是谁?请按传染的先后顺序列出这五个人,并说明理由。为了阻击疫情,贾府成立了应对病毒的五人领导小组,组长和成员分别是谁?为什么?这种题型既考察了红楼梦主要人物的亲疏关系、人物性格等知识点,又体现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要求,应在日常教学中多作尝试。
正如刘老师所言,比寻找温暖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一座灯塔。我们这些摆渡者,也应努力让自己成为灯塔,为高三学子高考复习备考指明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