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必备考点,是出于对这个二战事件的熟悉和兴趣,前往电影院体验了一把当年的大撤退。
好在这不是一部爆米花电影,没有美式英雄主义,单纯地将当年敦刻尔克这一历史事件还原在我们面前。
没有过多的铺垫,开场十来秒,一群士兵就进入逃命环节,并且到临近结束,电影满满的配乐都是紧张、令人窒息的氛围。
故事就从海滩上等待撤退的士兵、空军、海上自发驾船前来救援的英国民众这三条线展开,让情节看起来更丰富些。在众多英国民众开着渔船前来救援被困在敦刻尔克上的士兵时,是整部电影最温情的时刻,那一刻反正在我心中是有一股力量在冉冉升起的。
好了,整部电影估计大家都已经看过了,就不多介绍电影本身了。今天顺便聊聊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一些冷历史。
1.错误的战术观念导致盟军溃败。
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国入侵波兰,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法国虽然强烈谴责德国的入侵行为,但由于绥靖政策的盛行,两国并没有做出实际性的行动,只是坚守在法国东北方的“马其诺防线”的后方。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波兰完全沦陷,隔年1940年5月,德国发动136个师,超过3000辆战车的强大军力,绕过马其诺防线,进攻法国北方的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并以A、B两大集团军,分别由南北两方夹击法国北方的盟军。
法国连接比利时的地区也就是马奇诺防线北端的阿登山区,是一个森林覆盖的丘陵地带,行军不易,所以盟军将大量兵力集中在比利时海岸附近,防守认为将从东北方来犯的德军。
但德军A军团左翼却出乎意料的跨越阿登山区进攻,让正面准备迎击B军团的盟军措手不及。于是盟军一路撤退到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而且南面被A军团切断了补给线。因此最后的希望只剩下西面大约相隔70公里的英国本土,能够提供来自海上的救援。
这不到一年的时间,盟军原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防御工事,却仍然停留在旧时代的战术观念,只能眼睁睁看着现代化的德军步步逼近。
2.发电机行动
5月26日晚发电机行动开始,但敌人从海底、从空中、从地面的袭击,让撤退行动变得极为困难。
但撤离时,士兵们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和秩序,人们就像是在等着公交车,没有人推搡拥挤,这太令人吃惊了。
5月28日,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延缓了德军的进攻,给了盟军喘息的机会,这场撤退行动于6月4日结束。
这次行动共计约有33万撤退,约三分之一是法国人,但9.8万人来不及撤退,并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阵亡,参与救援行动的船只一共是933艘,英国皇家空军舍命保卫撤退行动,共出动3500架次,损失145架飞机。
3.希特勒停止进攻送上神助攻
5月24日,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追击,这一命令也是成为了二战中的一个谜题。而关于这个命令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大概有以下几种:
a.5月24日希特勒视察阿登地区的德军阵地,与A军团的指挥官冯伦德施泰特会面商讨,由于A军团仅仅只用了2天时间,就穿越了阿登山区大约110公里的峡谷地带,如此快速的进攻,使得后方补给线无法跟上,需要暂时停止推进,以防止进攻行动弄巧成拙。
b.敦刻尔克附近的沼泽、低洼地区以及多河道地带,可能会让地面装甲部队带来不便。
c.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保证能用空军消费包围圈内的盟军。
d.希特勒从政治考量,让英国一部分军队回国,希望留下和英国谈判的余地。
4.法军并不像电影里说的一无是处
在电影中法军似乎被戴上了一顶”软弱无能“的帽子,争先恐后想要登上英国船只逃离的画面让人不得遐想这部电影对法国貌似不大友好,就连一起被困在船内的法国士兵身份被揭穿时,瞬间引来了英国人的辱骂,并要他做出牺牲。但实际上,法国撤退人数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没能撤退的法军也并没有抢着登上救援船,而是回到敦刻尔克的城镇上阻击德军,以保护撤离顺利进行。法军的阵亡人数大于在5万至9万之间,数以千计的法军被俘虏。
5.救援行动中最小的船只
参与救援的最小船只是Tamzine号,它是一条4米长的钓鱼船,现在保存在帝国战争博物馆。
6.喷火战机的油箱
影片中的英军战斗机以50加仑的油起飞,在飞抵敦刻尔克时抛掉副油箱,但当时英国皇家空军在敦刻尔克上空撤退行动时使用的喷火战斗机却能够装载85加仑汽油的油箱,足够飞行395公里的战斗航程,而船只穿越英吉利海峡所走得撤退路线大约55公里,就算上空中迂回战斗的原因,喷火战斗机飞220公里每小时所耗燃油速度仅仅是26加仑每小时,因此一个小时内并不足以花掉。
这些都只是整个二战历史中的一部分,但这场大撤退起到了重大意义。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
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