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做了红烧肉,因为不爱吃肥肉,选的肉偏瘦的多,烧出来带肥肉的少,翌日分给办公室的妹子同事吃,意外获得一致好评。
红烧肉作为一款经典菜式,很多妹子也爱吃,独爱吃红烧肉里瘦的那一块的也不少。
吃饭席间,妹子A说起,我小时候爱吃红烧肉,我妈经常给我做,但我不爱吃肥的,我爸就会帮我吃掉,我从来都是吃了瘦的,肥的就扔到我爸碗里。从前我是以为他爱吃的,后来长大了才觉得谁喜欢吃肥的,爸爸那都是在帮我吃而已。
妹子B在我们一群妹子中算是结婚早的,她也有这样的经历,感触还要深些:结婚前在家里的时候,妈妈做红烧肉,我从来都是吃瘦的,我哥和我爸都会帮我吃剩下的,但结婚之后就很少吃红烧肉了,一个是因为在婆家做出的肉没有妈妈做出来的那个味道:有点甜甜的,又有点辣;而且一碗红烧肉里面,纯瘦的就没几块,老公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公婆、哥哥嫂子,小侄子一大家子,瘦的我都不好意思夹,肥的老公也不爱吃,渐渐就少吃了。
家长里短,关于餐桌上的故事从来都不少。只是长大成人之后,对待不够熟悉的人和故事已经失去了探究的欲望和资格。她们故事也就浅尝即止了。
我对饭桌最深刻的印象却不是吃的什么菜,而是晚饭前外婆叫回家吃饭的那个声音。在农村外婆家长大,小的时候贪玩,一群小伙伴一放学就疯玩,捉迷藏,丢球,蜘蛛网,捉鱼摸虾,爬树摘果,玩纸牌,甚至是围观村里的还在上课的中学生上课...课外活动很多,总是玩的不亦乐乎,但是一旦叫唤回家吃饭的那个声音响起,就意味着游戏结束了。这个场景在韩剧《请回答1988》里被还原得很真实,家家晚饭时间都差不多,一家孩子被喊回家了,其他家的晚饭时间也近了,都要回家的了。
喊回家的句式基本是一致的:XXX,回家吃饭啦~对待不太乖的孩子,也会有:XXX,再不回家吃饭就没饭吃了!偶尔还带有句警告,“你不回来,我吃完倒给猪吃!”
吃饭的诱惑对于玩饿了肚子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太晚回家还会被揍,大部分孩子都乖乖回家了。偶有几个沉迷游戏其中的,不久也会被闻讯而来的家长提着耳朵揪着走。
我是个敏感的孩子,对叫我回家的那个声音更是特别敏感的,因为外婆声音很大,音调中就透露出一股“你再不回家就等着挨揍”的气势,所以每次我听到这个声音,就会第一时间往家里跑,马不停蹄~有几次跑去河边捉鱼没听到的,回家也确确实实挨了揍之后就更加不敢怠慢了。
长期下来,有一段时间我对别人叫我的名字特别是连名带姓地叫我的名字会有点紧张,反应会快很多。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后来求学离家越来越远,离童年那个叫声越来越远才慢慢改掉了。
现在,在城市工作,生活,已经很久没听到过别人那样叫我,或者叫自家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了。回老家或者去外婆家还会听到,只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外婆也病了、老了,我也长大了,外婆的声音里再也没有那样强势的表现力了。
我偶尔会有点怀念那个年轻健康时候外婆的声音,怀念撒野的童年,怀念那个时候的小伙伴。只是时间一如既往一去不复返。
那个时候叫回家是吃什么呢?如果白天买豆腐的来过,家里会有多一盘豆腐;如果村里的池塘捉鱼,那盘子里会多一条红烧鲤鱼;家里母鸡生蛋了,会有葱炒蛋...如果村里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肉汤和青菜就是固定菜式了。菜式新鲜简单,吃完后大人也不叫洗碗,又可以出去串门了,串门回来洗个澡,看会电视上床睡觉,一天就结束了。
中国人做菜讲究“五味”调和,做菜习惯不一样,同一道菜做出来的味道也许会不一样,吃一个人做的菜久了,那个菜的味道甚至那个吃菜的记忆就变成了对这个人特定的回忆,在吃到相似菜式的时候会想起他们,或者在晚餐时分想起:哦,我以前吃饭前常常听到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