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夏天标志性的声音,我已经很多年没听到蝉鸣了,记忆似乎停留在某个暑假的午后,总是在睡梦中被蝉鸣叫醒,然后一头一脸的汗水,心情莫名的烦躁,那时真是恨死这种该死的虫子,但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经越来越听不到了,满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没有他们栖息的位置,突然就有些怀念起来。
想到蝉,我脑海里有两个印象,一是清朝的“粘竿处”,看过甄嬛传的人大概都对它有所耳闻,原本是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二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被誉为高蛋白的“蝉蛹”,虽则我一直很排斥吃这个,但顶不住别人说好吃,于是闭着眼睛尝了一个,好像也不过尔尔。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蝉鸣好像特别有规律,要叫一起叫,要不叫就都不叫,或许太习以为常,竟从未想过其中的原因,前几天,无意间看到一篇文,文中说,
“1990年,米洛罗和施特盖茨借助数学模型给了‘萤火虫的同步闪光’一个解释。建模的主要思想是,把诸多昆虫模拟成一群彼此靠视觉信号耦合的振荡器,振荡器仅在产生闪光一瞬间对邻近振荡器施加影响。米洛罗和施特盖茨证明了,不管初始条件如何,所有振荡器最终都会变得同步。这个证明的基础是吸附概念。吸附使两个不同的振荡器‘互锁’,并保持同相。由于耦合完全对称,一旦一群振荡器互锁,就不能解锁。”
用这个好像也能解释蝉鸣同时叫的原因,我上网查过,除了这个,其他好像还没有人研究出真正的原因。
所以,你看,一个特别常见的现象,一个看似简单的生命体,我们尚不能完全的解释它,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那些通过多年经验却未经过科学验证得出的育儿方法却被很多人深信不移,奉为经典,对,我这里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
比如,把屎把尿这件事情,不仅是我们的父母一辈,乃至我们这一代也有很多都是深信这个方法的,我有时抱着孩子出去,小区的其他妈妈看到我们家孩子还在穿纸尿裤,就特别惊诧,说,你们家娃这么大了怎么还在穿纸尿裤啊,我们家娃现在都不穿了。每次这时,娃子爷爷就连忙说, “哎,他们(指我)说把尿会损害孩子括约肌”,虽然是笑着说,我依然感受到孩子爷爷对此事的不忿和责备。然后,那个妈妈就说,“哎呦,真讲究,我们小孩从出生就开始把屎把尿,三个月就不用尿不湿了,从来不尿床”,语气中满是骄傲,这时娃子爷爷就连忙说:“是呀是呀,我们原来都是这么把过来的,也没见谁有问题,唉,现在孩子就是娇气哦”
唉,遇到这样的,我也懒得再争论了,损害括约肌导致脱肛、肛裂、痔疮、尿频等这事虽是科学,但是它的发生却是有概率的,也就是说,你见到10个把屎把尿的,可能里面也出不了一个括约肌出问题的,而且因为这种后果并不是立时显现的,可能是几个月后、几年后,所以多数人都不会把它联系到把屎把尿上。
上一辈、上上一辈的人给孩子把屎把尿除了是帮孩子形成排便规律之外,还有就是出于物质条件的匮乏和减少麻烦,为避免弄脏衣服、床单,减少纸张、尿不湿等消耗品使用而形成的一套解决方法。但当我们物质条件逐渐充盈,明白把屎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的原理之后,有很多妈妈会跟我一样反对把屎把尿,我希望更多的妈妈能够多接触一些科学的育儿知识,避免因为陈旧的育儿观念对孩子造成原本可以避免的损伤。
再比如,我给孩子加辅食的时候,娃子爷爷总是说,给加点香油、加点盐,不然没味道,他不吃,我说这会增加胃负担,他就会说,哎呀,我们那时候都是这样过来的,都7个月了,没事,不然孩子不爱吃,额。。。。。。。
这个育儿经验就完全没有道理可言,完全是以成人为参照物,自己觉得有盐有油才好吃,就想当然的认为孩子也是。
就跟那则笑话一样,从前,有一人在门外砍柴,时值寒冬,他砍柴砍了一会,觉得有点热,就脱了件外套,然后,想想,孩子也热,就给孩子也脱一件衣服,再砍了一会,觉得又热,又脱一件,也帮孩子脱一件。。。。。。到最后,热的衣服都脱光了,去看孩子时,却发现孩子被冻死了。
这当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可见,我们觉得穿衣服出门只需要几分钟,就想当然的认为孩子也是,当他们拖拖拉拉半个小时都出不了门的时候,我们就爆炸了,我们哪里考虑到他们小,动作慢,而且小孩这个阶段专注力也不足,穿穿玩玩是很正常的。
在西方,现代医学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有一种放血治疗法,就是不管什么病,都通过放血解决,这种治疗方法有时候也能瞎猫碰个死老鼠,治疗了一些病,比如蛇毒,大多时候却是侥幸,因为很多病,靠身体自身机能,是能自己好的,就如感冒,不治它也能好。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医生很崇尚这种方法,并且发展出一整套完整的系统,比如放血也是有讲究的,对于不同的病,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部位进行放血,还会规定用什么刀法,放到多少量等等。这在现在看来简直荒谬可笑,但当时人们的认知有限,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所以,很多原来形成的经验,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只能到那种程度,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它已经不适用了,或者被证明是错的,那我们就要接受新的科学,坚决抵制错误的经验,尤其是在育儿方面,一旦做错,带来的就是对孩子的损伤。而且对很多的育儿方法,我们也不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同一个问题,每个孩子的表现是不同的,如果我们不去仔细分析它背后的原因,探寻它的源头,就无法“对症下药”,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