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双手捧着一本图文并茂的家常菜书,低头聚精会神的翻看。不知道这是她第几次打开这本书,也不知她又想研究哪道菜。
对婆婆做菜的最初印象是难吃。2016年下半年,婆婆跟我们一起住,自此开始吃她做的饭菜。那时候,婆婆做菜有三大特点:
一是干。任何炒菜做出来,盘子里都没有汤汁,想倒点菜汁泡饭吃,那简直就是奢望,要是碰上饭煮硬了,那就只能凑合着吃,多嚼一嚼,否则会被噎着。然后内心祈祷下一顿饭,能煮的稍微软一点。
二是无色。出锅的菜,都很接地气,没有作料配色。比如,豆腐永远是白色的,上面不会搭配葱花或者青椒红椒;红烧鱼就是酱油色的鱼块。
三是口感差。每道菜都是熟的,但每道菜都缺少了应有的味道。要么火候过猛,要么配料不足。
婆婆那时候做的菜,既没有美感,也没有卖相,无法勾起我的食欲,“色香味俱全”没有一项能沾上边。
当天气冷了,有同事从家里带饭,我也带饭。但我每次带的饭,在微波炉热了后,看着就像是放了三天三夜的剩菜一样,菜的颜色很深沉,口感也大打折扣,后来我经常在外面买的吃。
每次吃饭,看着杰哥跟小姑子吃的津津有味,我就觉得自己好委屈,但又不好多说。每次回娘家,我就会猛吃,还不忘夸我妈做的菜真好吃。
记得有一次,妈妈打电话问我,婆婆做的饭吃得惯吗?我如实回答,吃不惯。她说,是不是太干了?我连连点头说,是是是。
妈妈此前吃过一次杰哥做的饭,那天他做了一大桌菜,也剩了一大半。杰哥做饭跟婆婆有点像,但是味道比婆婆做的稍微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