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爆出一黑马游戏《恋与制作人》,从未玩过游戏的我居然破天荒跑去下载了这款游戏。作为一枚游戏白痴,起初,对游戏界面日系风格是极其喜欢啊,据说是由国内一线画师精心绘制的,画风真的很美,加之顶级CV全剧情献声,很快就撩了老衲的少女心。
这款游戏的剧情很简单,进入游戏后,玩家设定为濒临破产的影视公司制作人, 想尽办法试图挽救公司,然后拍摄制作一些节目。 在制作的过程中,会结识四位身份各异的男生,然后卷入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超现实事件当中, 更会与几位男生展开了不可思议的浪漫旅程。
简单说,这就是一款女性恋爱模拟游戏。这类虚拟养成系的游戏早就在日本出现并且流行,内容很简单,受众女性,剧情薄弱,但仅凭唯美的画风、磁性爆棚的男声、几乎近完美的男性人物设定,就可以吸引无数女性的少女心。
我玩这款游戏并不深入,最先抽到周棋洛,然后是许墨,在接下去玩的时候就会发现过关得充值,不然很难,于是我就放弃卸载游戏了,自认为这是一款“烧钱制作人”。
本以为对这款游戏的关注点就这样过了,但是前几天在微博看到一个热门应援:“李泽言生日快乐!”如图:
看到这图我首先想到的是“李太太”们可真豪呀!平常会见过粉丝给偶像生日应援的,但是对网络虚拟游戏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很好奇这生日应援大屏的费用,然后在微博看到一张图,
不知这个应援是多少秒的时长,但可以说贫穷限制了我当一个合格“李太太”的想象力,幸好我卸载游戏还算及时。
去网上了解了一下,据了解,《恋与制作人》月流水或在2亿到3亿人民币之间,单日最高流水更是在2000万左右。我只能说,这是一款玩不起的烧钱游戏,没能力去买一个“纸片老公”。
游戏虽然卸载了,但我又忍不住去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在一款虚拟游戏里去模拟一段完美爱情?这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还是因为在现实里无法满足自己的恋爱需求?答案可能会有千百种。
我知道,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很轻松的投入到一个虚拟社交平台里,我们也可以很容易从中抽离而去,按几下返回键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做到喜新厌旧,今天喜欢微博,明天喜欢看直播,后天又喜欢玩微信跳一跳......因为提供给我们的选择有很多,同样新媒体的发展让我们接触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性、实效性、碎片化,同时我们表达自己言论自由的方式也更加的自由化。最近在饭圈,我经常潜水看到一些所谓的“键盘侠”,然后我就在想,明明都是善良很好的孩子,为什么会在网络上能够说出那么多粗俗不堪的伤人言论,真正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又是怎么样的?他们受到了怎样的教育?在虚拟社交平台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怎么去筛选自己所接触到的东西?我们怎样去判断、辨别以及把控自己?
今天的我们,可以很容易投入网络虚拟社交,理想情感元素的被迅速代入,这也恰恰说明我们情感上的空虚。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大家都保持一副彬彬有礼的姿态,但实际是一种限定的距离感,我们也早就失去了那份亲近。很多时候,例如聚餐,例如坐车,大家都是各自抱着手机安于一方。我们交流于手机APP,习惯于微信聊天,沉迷于小程序跳一跳,却疏于面对面用言语去沟通。自认为,真正的感情是脚踏实地的,是倾情投入的每一分精力,它能够带动我们所有的情感细胞,为之绽放。
网络的世界是虚拟的,社交平台是多样化的,这是这个时代发展最好的产物,如何去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去充实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呢?我有关注一个广播剧CV,我很喜欢他的声音,他本职医生,配音只是三次元的爱好,每天都会看到他打卡学习英语的微博。还有另一个特别喜欢的CV,晒出来的满柜子都是书。我很欣赏他们在做自己二次元工作的同时还会做三次元的兴趣,还不忘记时刻去学习,给自己充电。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很轻松的看到很多人的优秀,可以很方便的去学习,去看视频学习,去网校充电,只要你想,只要你去做。
常有人问我,给推荐几本书,我通常都会说我阅读的类型估计你都不会喜欢的。其实阅读这件事,只要去读,就会自然而然明白自己真正喜欢的类型是什么。包括任何事情,我经常看到徐静蕾在微博PO一些自己“每日水彩练习”的画作,我很喜欢,这就是一种榜样的力量,我轻松的看到了比我优秀千倍的人还那么努力,我有什么借口不去努力呀?
记得狄更斯的《双城记》里有这样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