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母亲打电话,总是不亦乐乎于琐碎的点点滴滴,昨晚不知从哪儿开始,我们又聊起了去世的奶奶。是的,去世多年的老太太,最后一次才嫁到这个家里,并未生下一儿半女,丈夫还早逝,剩下她以继母的身份跟着几个儿子过活,想来那个时候她还真是有勇气的。
我的母亲在妯娌中排第二,大妈是老太太的侄女,小婶是老太太最喜欢的儿媳妇,父亲和母亲是最不受待见的,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两个仍然对老太太好。当时,奶奶是在三个儿子家轮流吃饭的,每家一天。应该说那时候大家都不是很富裕,老太太来吃饭,明面上肯定什么都不挑,不过母亲有余钱的话,尽量买点肉食。有时候她恰好没轮到来家里吃饭,有什么好吃的,母亲就盛一碗给老太太送去(她住在小叔叔家),母亲端着碗小心走下家门口的斜坡的身影,多少年还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奶奶中风瘫在了床上,于是三个儿媳妇将餐桌搬到了床前,送饭喂饭,还得给老太太换洗衣物,擦拭身体。母亲回忆说,老太太喜欢吃糯米饭,有时候正好菜不够好,她就蒸点给她吃;她说想吃鸭杂,老妈会杀一只鸭子,煮给她吃。一边喂她吃饭一边会问她:“好吃吗?”“好吃!”“你知道是什么吗?”“不知道!”“就是你想吃的鸭杂。”“哦,好吃!”就是这么简单的对话,母亲说来让我宛如身临其境,温情无限。老妈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不计较早年受的欺负和委屈,做为人媳该做的,就足够。
这样的母亲理所应当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就连邻居里脾气很大的一个婶婶也在外面扬言,就服母亲。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坏心眼,也不说人是非,一是一二是二的。母亲每每说起这些话,总是很骄傲。长大以后,我也越能理解她的心情了,乡村里的关系看起来简单,处理起来其实不容易,东家长西家短的,特别是婆媳关系,一触即发,互相怨怼。母亲能守住自己的原则和本份,始终平易待人,那是多大的难得。
村里有一户本家的老太太也瘫痪在床,服侍的儿子儿媳在面对多少次的大小便在身的情景难以淡定了,唠唠叨叨地抱怨开了。母亲却对儿媳妇说,别这样说话,你没有女儿,只有三个儿媳妇,你现在抱怨骂人,以后儿媳妇会说,当年你就是这样对奶奶的;你好好地照顾老人家,给儿媳妇做个榜样,以后她们就知道怎样来对待你了。没想到这媳妇真的听进去了,觉得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好好地服侍老太太善终了。
母亲似乎很相信因果报应,老家有句老话:屋檐水滴原处。这似乎是句很有力量、很有智慧的老话,之所以这样说,是真的有很多事实来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和先谶性。去年老父亲住院,母亲说弟媳妇对老爸的照顾很是细心和耐心。从家里炖排骨汤送到医院去,弟弟喂老爸吃饭的时候,手有点不顺,她嗔怪他喂饭都喂不来,一把拿过碗自己喂了起来。病房里的病友们纷纷表示了羡慕,一个老太太说真是羡慕你们家女儿这么好!母亲说这可不是女儿,这是儿媳妇哟!这下大家更不淡定了,还有这么好的儿媳妇啊!每每说到这里,父母的脸上都是骄傲的光芒,这是多大的福气,只有自己清楚了。
特别是相较于邻居家的儿媳,在公公住院期间,一次探望都没有,老头很是生气。跟人说,又不要你出钱,你只要偶尔来看看也能安慰一下我们啊!可是一次都不来!可是大家知根知底的,谁又能忘记当年他们自己做儿子儿媳的时候是怎样对待老人的呢?虽然只有一个儿子,但还是分家了,两老口自己打理生活,大过年的,他们大鱼大肉的吃喝玩闹,两老人在灶间吃着简单清淡的饭菜;那时候还没有自来水,家里水都要去外面挑的,想要从他们那儿打点水都不行,老头要自己去外面挑水。那个时候我当然很小,但他们家打架的情形我还是印象深刻,在堂屋里围着吃饭的桌子绕圈,像是被一根草串着的鱼,在最后拉扯的是他们家的小女儿,围观的人很多。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啊,谁还称不出个是非对错来。现在的情形,无非就是屋檐水滴原处罢了。
后来我结婚了,说起与家中长辈相处,母亲总是跟我说,你婆婆不容易,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孩子吃多少苦啊!你要对她好一点,不然老太太这一辈子就太没意思了!这话过去多少年都一直印在我心里,无论遇到什么事,守好自己的底线,不争不吵,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几乎从未红过脸,吵过嘴,母亲的隐忍是我从小见到大的,少计较一点,没什么是过不去的。
幸福的生活谁都想要,可是偏偏有很多人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想《周易》里边的这几句话很有道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得有什么样的修行和德行来配它。古人讲君臣臣父父子子,说君有君的样子,臣有臣的样子,父有父的样子,子有子的样子,这句话其实不也是这个意思吗?于一个国家而言,君主有明君的德行,国家就长治久安;否则就国破家亡。于一个家族而言,家长有深厚的德行,家族也人丁兴旺,繁荣和睦,否则四分五裂,人心离散。因此古人说“厚德载物”,只有德行深厚,才能福报绵远,于国家而言如是,于家庭而言,亦如是。
屋檐水滴原处,一句小小的俗语,其实蕴含那么深刻的哲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不是也可以作为明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