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非暴力”这三个字,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印度国父“圣雄甘地”领导的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看到《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跳出一连串的问题:非暴力沟通与非暴力不合作,从概念上讲,是不是有什么关联?这本书的作者——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具体是指什么样的沟通呢?
当我翻开本书之后,看到由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伦·甘地所写的前言,便印证了我的猜想——”非暴力沟通“的概念源自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哲学思想。阿伦·甘地在前言中提到他的祖父圣雄甘地,反复强调在交流中运用非暴力原则的重要性。同时,阿伦·甘地对本书的作者卢森堡博士多年来通过著书和开设研讨班等多种形式,介绍和推广非暴力沟通,表示钦佩。阿伦·甘地指出,“非暴力不是今天用了、明天就可以抛弃的权宜之计,非暴力也不是让你变得温顺或听话。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而非消极无为。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人们生活。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始,而提升沟通品质,有助于建设一个有爱的世界。”
非暴力沟通——让爱融入,乐于互助
本书一共190页,是一本比较易读的书。作者卢森堡博士首先开门见山地阐释了非暴力沟通的定义:非暴力一词来自于圣雄甘地提出的“非暴力”,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非暴力沟通,就被称为爱的语言,是一种乐于互助的沟通方式。
进而,作者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以及非暴力沟通的过程——1. 什么是我的观察 2.我的感受如何 3.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4.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对于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以及非暴力沟通的过程,作者花了全书的笔墨,逐一对这些要素和流程进行详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例如:区分观察和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如何请求帮助,用全身心倾听,如何表达自己,爱自己,如何表达感激,等等。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故事,通过故事讲方法;在书后附录中,给出了非暴力沟通模式,以便于读者反复操练。
非暴力沟通——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围绕非暴力沟通这一主题,作者进行了环环相扣、深入浅出的阐释,探讨了非常多闪光而深邃的原则与思想,不胜枚举。在此,仅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与大家分享:
1.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2.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的时候,会使沟通更顺畅。要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3.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
4. 在组织机构中,我们在倾听上级的意见时,通常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示。倾听同事或下级,比倾听上级要容易得多。在上级面前,我们有时可能会紧张,以致无法静下心来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反馈。
5. 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6.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
给我的最大启示——不要假谦虚,学会接受别人的感激
作为一个非常善于赞扬别人、向别人表达感谢和感激的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对于别人对我表达的感谢和感激,我反而经常觉得尴尬,不知如何接受。本书作者在最后一章中提到的“学会接受别人的感激”的观点,令我非常受用。
作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质,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在心的事实。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优雅地接受别人的感激,我们不需要假谦虚。作者引用的下面这段话,精彩绝伦,如穿透迷雾的智慧之光,令人彻悟、释怀。
以色列前总理哥达·梅厄,曾经责备他的一位内阁部长:不要那么谦虚,因为你没有那么伟大。当代作家玛丽安·威廉森以下的一段话也提醒我,不要假谦虚:
“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我们不够完美,我们最大的恐惧是我们无比强大。
我们的光明,而不是我们的黑暗,让我们心存畏惧。
你是上帝的孩子,你的小心翼翼帮不了这个世界。
缩小自己,好让周围的人在你身边不会觉得不自在,这并不明智。
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在的荣光。那不仅存在于某些人,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
当我们让自己的光芒闪耀,无意中,我们也允许了他人散发光芒。
一旦我们从自我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存在,也会让他人得到解放。”
反复诵读上面这段文字,我仿佛更加了解了作者非暴力沟通的一个非常朴素的要义——先学会爱自己,只有具备爱自己的能力,真诚待己,才能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