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在新网师要研修的是郝晓东老师主讲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日本作家佐藤学先生著作的。尽管这本书买来已经好久了,但总觉得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一直不敢下手去看。随着开学季日益临近,决定从今天起开始打卡学习。
今天晚上,读了“译者序”、“作者序”以及“前言”部分。因为边读边思考,有很多感受。首先,通过序言和前言部分,发现这本书并不是想象的那般难读,并且有很多与实际教学中联系非常紧密的问题。在译者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教育这业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这让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段话“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的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让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教育的人性魅力应该就是这样吧,把童年还给童年,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懂得生命的意义,明白自己前进的路和努力的方向。并且,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的完善自我,实现师生共同的成长。
文中还提到了“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 、 “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教育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等等。每看到一个问题,我都会在思考,如果是我,该怎样回答这样的问题?那么作者又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引导,让我有了更想读下去的动力。 译者李季湄在序言中,列了很多佐藤学先生的精辟言论,读后触动很大。比如:“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在教学当中,我们不仅仅要重视的是知识,更应该是学生情感的发展。教学应该是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是一种授受一体的关系,是双向互利性的,只有心心相印,才能让彼此的成长最大化。再比如“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新课程。”我的思考是“什么是阶梯型课程?什么是登山型课程?怎样去理解?”在书上批注了这些问题,后面的学习一定会有针对性的理解与吸纳。
在前言部分提到了一个小林老师,小林老师的转变,是因为出现了一个棘手的教育问题“彻也哭着不愿意到教室里去,”因为“老师和妈妈都骗人,说学校里很快乐,都是撒谎!”,然后发现班里很多孩子认为“学校不快乐”、“老师太严厉了”,小林老师被这一切深深的震撼了!因此,他开始了“静悄悄的革命”——他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 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小林老师从一首小诗开始了教室里面的革命, 带领孩子利用空牛奶盒做出箭球、不倒翁、陀螺等玩具。并且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学会合作。小林老师说,判断自己工作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按照这样的要求,小林老师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再也不觉得教学痛苦了。
因为教育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小林老师采取积极的态度,没有退却和逃避,而是积极面对,把问题当做教学当中的课题,充分重视好的“开头”效应,卖出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同样作为一线教学的我们,一定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教学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静悄悄的革命》打卡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