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记得独立书店的先驱“光和作用书屋”五道口旗舰店的中的Slogan: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深以为然。而微信读书的slogan是“让阅读不在孤独”,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论调也许代表了时代对读书这件事情的不同解读吧。
本文尝试从产品定位、产品功能、商业模式三个方面来总结对微信读书的产品体验。讲真,关于产品的定位、商业模式这样核心的问题,实在不好下结论。不在微信内部,不知道微信读书团队是怎么定义和确认需求的,不好揣测产品的战略、布局,没有直接的数据可以使用,分析也只能是管窥蠡测。所以,下面的分析的思路主要是看微信读书现有产品的功能是否实现了其产品的定位。
一、冠以微信之名的“读书”是为谁而生?
“微信读书”自带社交属性的和强大品牌背书的光环。尤其是当产品的登录只接收微信登录这一种方式时,就不免让人想到“天天爱消除”“微信运动”等微信旗下的其他应用,进而会想到在朋友圈晒成就,给朋友送红心这样的社交方式。但事实上,我的朋友圈中至今没有一位好友晒过微信读书的成就或分享过微信读书的想法、书签等。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可能是我的好友不多吧,不到400位,也可能是大家比较内敛吧,哪天用红包炸一下:)
企鹅智库发布的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中指出,截至到2015年9月,微信用户高达6.5亿,其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8:1。同机构的另外一份报告《解密微信:微信平台首份数据研究报告》中指出:微信的用户群体有一半年龄低于26岁,近九成用户年龄低于36岁。18-35的中青年用户占比为86.2%,所以我姑且推测,微信读书的人群也是这样一群人。
众所周知,QQ旗下也有一个阅读类的应用叫“QQ阅读”我们对比一下两个阅读类应用提供的书籍,就可大致推测出微信读书和QQ阅读的定位是沿袭这两个国内目前最大的社交应用的用户定位。
如果我们再结合上次文章中对移动阅读行业的研究,可以基本描述出微信读书的用户是:25到35岁,有购买能力,有读书需求,大量分布在二三线城市的女性读者。
二、微信读书的产品功能如何实现其定位
微信读书在appstore上的介绍中有如下描述:
【微信读书】是基于微信关系链的官方阅读应用,同时支持iPhone和iPad两大终端平台。在提供极致阅读体验的同时,为用户推荐合适的书籍,并可查看微信好友的读书动态、与好友讨论正在阅读的书籍等。
【精心打磨的阅读体验】EPUB的精致书籍排版,你还可以随心个性化你的专属阅读风格
【和好友发现优质好书】帮你发现下一本适合你的好书。书海茫茫,不妨让微信好友来帮你完成筛选,快速找到优质好书。
【和好友讨论交流碰撞】在阅读中与好友的想法邂逅,跟好友交流你的阅读感想,碰撞出更多火花。这一次,让阅读不再孤单。
【和好友比拼阅读时长】严肃的阅读游戏,让你轻松了解自己的阅读时长,在阅读中不仅收获知识,更收获与好友比拼的成就感。
上面除了第二条,都在说明这款应用的社交气质。一句话总结:微信读书就是一个围绕着“你和你的朋友读书”这件事而开发的手机应用。
任何一个阅读类应用基本要满足用户“有书可选”、“选书可读”这么两个基本功能,考虑到微信读书的定位再加一条“与友共读”。
有书可选:用户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系统推荐符合用户兴趣的书籍。用户可以通过书名、作者名进行搜索。
基于上图,在“找书”这个功能之下,产品更推崇用系统匹配的方式向用户进行推荐,而这其中占重点推荐方式的是“好友”。就是让用户去关注自己的好友在读什么书?有多少人在读某一本书?好友推荐了什么书?如果长时间使用微信读书你会发现,因为你的好友数量够多而且活跃的话,你去了解书籍的途径变得非常有趣。你可能会看到自己喜欢的作者出了新书,或是某个非常小众的书竟然有好友在读,甚至时下流行什么书都会在不经意见出现在你的眼前。(当然,这与朋友圈有共同的问题,就是,你只在这个圈子里,如果你们读书的品味相近,那么你会看到非常相似的图书经常出现,而可能你无法看到整片森林。)籍此,以读书为中心的社交活动才得以展开。那么当“推荐”成为重点,就可以展开更多的商业形式。
小结:“有书可选”功能的关键点就是有足够的图书。这一点,微信读书还有挺长的路要走。随便去翻一翻对这一款应用的评价,都会看到对于书籍资源不够的抱怨。但,它是微信啊,应该说,它背后的阅文集团会是其强大的后盾吧。
选书可读:传统读书方式的手机再现。
产品里还原了传统读书习惯并有所发展,因为这是产品里的基础功能,就不再赘述了。(下表第13条是来搞siao的)。
小结:“选书可读”的功能体验的关键是:是否移动阅读的习惯。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移动阅读的用户最大的使用场景是“睡前在床上”读书,也还有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通勤路上,午休时间等。这些都要求移动阅读有便于携带、对网络环境要求相对低、使用流畅、个性化设置等方便之处。同时也兼顾长时间阅读下,不对用户造成负担的舒适性设计。
与好友共读:是基于微信关系链的官方阅读应用。以书为核心,通过用户间的的社交互动,带来流量,最终促成阅读、购买的行为。说得更简单一些是从“人”和“书”两个角度进行辐射,以期在产品内形成矩阵式关系网络。
支撑这个目标实现的核心功能是“加好友”,而核心内容是“想法”。为什么核心内容不是书呢?因为只有“想法”才是活跃的,原创的,可以深层交流的内容,才可能在社区里产生生命力。
那么,好友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加好友?
首先,用户的好友来自从微信导入的在使用微信读书的“微信好友”,关注之后,他们就成为了“书友”(为了方便表达,我们就称之为“好友”)。而更多的好友来自微信读书,这些人可能是与自己共读一本书的人,可能是有精彩想法的人,可能是比较有名的人等等。
好友的所读的书会在“发现”栏目出现。好友越多,用户就可以发现越多好友“推荐”的书,因为这些书是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的心头之好,也许也是自己的。而好友对于书的评论,他们想法也拓展了读书人对于书的理解,也形成了交流与讨论。好友的阅读时长,读书成就都会是用户在漫长而孤独的阅读过程中的一种激励和默默地陪伴。我想,微信读书所讲的“让阅读不再孤独”可能就来自与此吧。
说到“想法”这个概念,产品里出现了“笔记”“想法”“点评”“书评”等词汇,说实话,真是搞不清楚里面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我非常努力地去理解,并区别出之间的异,最后以“蒙圈”而告终。我猜想:“点评”是用户对书的看法,“评论”是对点评的看法,“想法”是用户随时的想法,不一定只能针对任何书、作者或是其他,而“笔记”是所有这些的总称……真的是“醉虾、醉蟹、醉田螺~~醉得一塌糊涂啊~~~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由用户创造出来的衍生内容,确实将用户编织在一起了。而且,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在任何时间对书进行评论,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方便快捷产生更多的内容。
其实,我自己始终没想明白,使用微信读书的人,会去主动看好友的“动态”吗?好友的动态,包括他读了什么书和有什么新想法。集中体现在“发现”和“想法”两个栏目中。但对于一个真正读书的用户来说,“默认”的一级栏目(菜单),是正在读的书,只要用户在读书的过程中关闭退出程序,下一次再启动时,该书都会被打开在所读的位置,因此,“发现”和“想法”里的内容并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视野里,除非用户主动去查看。如果把“想法”这个重要的一级栏目,和微信中“朋友圈”做类比的话,用户会不会打开微信读书之后,离开正在阅读的书籍(或直接)去“想法”里刷刷看有谁有什么新的想法呢?反正我不会。也许我会关注了一本书之后再去看看别人对这本书的想法,但应该不会从“想法”这个入口进去。当然,微信读书的产品团队应该有比较准确的想法和数据去支持这个栏目存在意义吧。希望有高手能进一步指导指导。
微信读书里的分享设计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系列设计。简洁,明快又不失小心机。
小结:微信读书将读书这个行为,以每周单位,进行读书时长排行,是一个巧妙的将用户连结起来的方法,而且在系统推送的不多的消息里,每周排名是一个非常好的刺激。让“想法”成为流动在产品里的内容,让独自读书的用户有了相互触碰到的接触点。就象,如果你愿意,在网上看剧的时候把弹幕打开,�那又会 一次别开生面的观剧过程。读书中偶然遇到与自己气味相投的书友,寥寥几笔,心意相通,高山流水,伯牙子期。
行文至此,我还是不能说服自己。我一直认为“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是一个孤独的历程”。和菜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一句话:“人们彼此默默关注对方的发言,但是又不交谈,就像是独自在风雪里前进,看到边上有另外一个人留下的足迹,因此而感觉到的温暖和默契。”说这话的的人是腾讯首席技术官张志东(Tony),据说是他聊起微博这个产品的的时候提到的。我觉得,微信读书里有就这样的气质所在。
说好的商业模式放到下一篇文章去写,这些字已经写到快吐血了~~
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