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爸原创:公共场合,孩子和家长顶牛!淘爸2个原则帮你从根部解决!】
以下场景,你是否曾经经历?
在购物中心,孩子没有买心仪东西,开始胡搅蛮缠。
在游乐场所,孩子没有玩想玩器具,开始大哭大闹。
在饭店就餐,孩子没有吃喜欢菜品,开始闹个不停。
通常情况,你可能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情绪安抚
你心平气和、耐心的和宝宝讲道理。
如果有效,那你就真的有一个通事理的宝宝了,万分恭喜!!
第二,无声训斥
你威严的训斥,静默的训斥,眼神的训斥,总之,用无声来管教。
如果有效,那你真的就有一个怕你的宝宝了,千分恭喜!
第三,有声训斥
你克制怒火的,情绪饱满的,歇斯底里的,总之,彰显言辞威力。
如果有效,那你真的就有一个能让你稍有体面下台的宝宝,百分恭喜!
第四,大力管教
你无论是形不于色,还是暴跳如雷,总之你开始出手了。
如果有效,那你真的就有一个让你没有体面下台的宝宝,十分恭喜!
为什么这样还算恭喜?
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孩子服从了你的意志,很可能下次会长些记性。
什么叫不恭喜呢?
那就是经历上面各种方法,最终你还是妥协了。
因为,三者均衡结果:
旁观者角度——可能在看笑话,看你如何收场
家长本身——可能碍于面子和别人的目光采取妥协
孩子本身——可能聪明地抓住我们的弱点
危害结果
你最终妥协!如他所愿,他会记住甜头,以后会变本加厉!
你强硬拒绝!非他所愿,他可能伤自尊,以后会顽抗到底!
一些专家的普遍建议(以超市举例)
提前约定好
出门前与孩子沟通好,到了超市只可以买什么。
转移注意力
孩子想买糖,你边走边问:哎,那边围了一群人,什么好吃的,我们快去看看?
让孩子帮你
你帮妈妈推下车,一会儿到前面帮妈妈选出最好的苹果,好吗?
速离开现场
孩子想买糖,你故意慌忙地对他说:你快帮妈妈看看,前面那么多人是在买什么?
使孩子选择
孩子想买糖,你说:你要是现在买糖了,那么就不能买玩具了!
事后的惩罚
孩子胡搅蛮缠,回到家后,当天不给他玩IPAD,不陪他玩玩具,作为惩罚。
上述方法小结:
这些方法,不见得都一直有用,各有利弊,而且孩子大了,都会钻漏洞。
淘爸大招分享
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讲道理和说话就算数”,有了这2个原则做铺垫,这类事情就容易解决。
如果你的孩子,暂时没有养成这2个习惯,淘爸分享的3步也有借鉴作用。
讲道理处理一般情况
类似场景,淘爸只要帮助淘淘明白事情的缘由,淘淘就记住了,以后也不会胡闹了。
比如,幼儿园门口的小吃,淘爸给他看了书籍和视频,淘淘对不卫生有了深刻认识,淘淘知道了细菌进入体内的危害,淘淘就不会再要求淘爸给她买吃的。
说话要算数 处理特殊情况
淘淘毕竟是上小班的孩子,也会在一些场合,闹情绪发脾气。
特殊情况,淘爸采取三步来解决
第一步:制造期望
故意引起话题,转移孩子视线,用一个真实的/虚假的、更好的期望来代替孩子目前要的。
比如:在超市要买玩具,此玩具明显不好,但孩子一定要买,已经和你说了好久,可能要发脾气了。(以下都以此背景为例)
淘爸:这个玩具你一定要买吗?
淘淘:必须买,一定要买!
淘爸:那好吧,要是我碰到这么喜欢的玩具,我也一定会买!
淘淘:爸爸真好,爸爸真棒!
淘爸:对了,你知道吗?在超市的边上,好像新开了一家玩具店,那里好像应该有和这一样的玩具,而且还有更多的功能,比这还好玩的!你和爸爸一起去找一找,好不好?我们买个更棒的!
淘淘此时基本上就妥协了,不会发脾气了。
家长们看到这里可能会说:不会这么简单吧?淘淘就这么容易妥协?
【的确就这么简单,因为淘淘根据以往的经历,也就是有后面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做支撑。】
第二步:遵守承诺
淘爸一定要陪同淘淘一起实现那个制造的期望。(期望分为:真实的期望和虚假的期望)
真实的期望:
超市旁真的有那个玩具店,淘爸就真的带淘淘去选,因为她在公共场合没有闹。
或者当时淘爸承诺:你不买超市那个东西,淘爸用别的东西/事情作为奖励补偿。
虚假的期望:
淘爸知道超市的旁边没有玩具店,淘爸也要陪淘淘去探寻。寻找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知道:爸爸记错了,但是因为你在超市没有哭闹,爸爸可以用别的东西/事情作为奖励补偿。
第三步,加深认知
加深认知目的是不断叠加对孩子思维的训练,不但能让孩子明白很多事情和道理,也可以不让孩子钻牛角尖。
真实的期望实现了,让孩子对比结果,孩子会更相信你的话。
虚假的期望没实现,让他感受替代的也是很好的,而且精神上加以更高的鼓励。
PS:淘淘对总结已经学到皮毛了,淘淘要是郑重和我们讲事情,通常开口就是,第一,第二,第三……
补充技巧:
淘爸用转移的期望要强于淘淘喜欢的东西,或者距离不要太远,等待时间不长,通常淘淘都会答应。
淘爸总结:
教育孩子真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你要不断地与成长中的孩子斗智斗勇,帮他建立规范。
不要幻想仅凭几次尝试,就能让孩子不在公共场合胡搅蛮缠。
因为习惯已经有了,习惯的改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幼儿园的家长有所启发。
提醒:要是你的孩子2岁左右,千万记得把“讲道理”和“说话要算数”这两个原则建立起来。建立起来之后,你只要以身作则和会与孩子沟通,基本上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