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冥想有一段时间了,最初像是从繁杂琐碎的无明痛苦中短暂剥地离出来,难得的轻快与欣喜,随着学习的深入,陷入了另一种焦虑,我看到了生活新的的可能性,有很多我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情,有时只是一个灵感,有时是详细的计划。
这种状态和学习冥想前那种被困于庸常的生活,不甘心又不知道能做什么的状态相比有了提升,就像一个没有选择的人,突然有了很多选择,反而更焦虑了。
最近梳理回顾了一下近几年一些比较大的选择,当时的预期,以及后来的成果。发现一个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点:在选择前做的无数比较分析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最终和成果相关的只是我的预期以及我采取的行动。
比如我最近在学游泳,起因是正好有个朋友要去学,约了私教,就拉我一起去陪学。我第一反应是:哇,我想要学游泳,一直没学会,错过这个时机,我可能很难自己决定去学游泳。然后第二天我的固有思维就来找我掐架了,最近要准备一项重要的考试,去学游泳会不会就不能好好复习了?还有呛水好可怕,我要是学不会怎么办?
这样纠结了好几天,到了开课的时间,我都还在犹豫要不就跟朋友说暂时不学了。结果朋友根本没再问我去不去的问题,之间把我拉到游泳馆,到了那个地方,那个情境,我也没的犹豫了。一下水,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担忧也没有了,只是认真地按照教练的指导练习。前三堂课,我心里都一直觉得自己好像没有进步,怎么也做不到正确的动作,心里有点沮丧,但看到教练很淡定的样子,又觉得相信她吧,教过那么多学生都会了,我又不是最差的,肯定能学会,于是又埋头苦练。到了第5节课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我一直带着浮板练习,觉得脱离帮助肯定就不会游了。结果我尝试去掉浮板,发现自己也可以游了,哈哈!原来在我持续的练习过程中,浮板从真实的帮助已经演变为一个心理支撑而已,当我勇敢尝试靠自己的力量去游时,也就不需要这个心理支撑了。
从学游泳这件事中,我觉察到良好的预期和有效的行动是决定成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我能够主导的因素,至于天时地利人和之类的因素,不是我能主导的,来了我就受着,自己还是做自己的事。
那么回到刚才提到的选择焦虑的问题,突然就觉得分析考量选择的利弊没有太大意义了。首先我的预期是什么:在我能承担的风险范围内去做获益更多的事。能承担的风险(不影响生命安全以及不影响基本生存),获益(创造力、认知能力提升,美好体验)
基于此,我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通过持续阅读、觉察生活和写作来反复锤炼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美好体验就是一如既往地吃喝玩乐啦,哈哈!
为了让我的行动更有效,我决定订一个小目标:每天坚持写一篇文章,千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