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聊这个话题,主要是源于自己的一个心理历程,刚有仔仔的那会,作为新手妈妈难免惊慌失措,别看仔妈现在在这侃侃而谈,仔妈也曾经是连孩子都不会抱的“菜鸟”,孩子拉屎只会喊“妈!孩子拉屎拉!”的没用妈妈。
仔仔出生的时候,由于预产期提前了(整整提前了16天,不得不说,仔仔你太想见到你娘亲了),由于当时娘家妈妈还没赶过来,就婆家妈妈在,和所有的新手妈妈一样,所有的育儿知识都仅限于书本,最初的时候我们都会听长辈的,毕竟她们带大了好几个孩子不是吗,结果,有了以下结果:
穿的、包的过多,导致孩子长眼屎,最严重的时候孩子早上醒来根本睁不开眼。需要大人用棉签沾着温水帮他把眼屎清理掉,他才能把眼睛睁开。
肚脐用带子勒的过紧,血伽把肚脐周围皮肤磨坏,渗出血水。当时那个害怕啊,因为出院的时候,医生有给过一瓶药,是往未愈合好的肚脐上喷的药,该药说明书要上说,肚脐感染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新生儿死亡。
奶粉储备不足,中间换奶粉导致消化不良。
妈妈们遇到以上的任何一项都会有想死的心吧。更何况坐月子的妈妈在生理、心理和激素的作用下特别脆弱。关键的关键是娘家亲妈妈还没驾到,我感觉到特别无助,我对育儿一无所知,算不上一无所知,但是我只有理论。我感觉到我就是在暗夜里走,看不见路,看不到光,不知道这样的黑夜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一看见仔仔那瘦瘦跟麻秸杆似的小腿,瘦白瘦白跟鸡爪子似的手指,我的眼泪就会止不住的流下来,夜里都总要醒几次,听听看看仔仔还在呼吸吗?(哦,我的天啊!新手妈妈的世界永远是这么诚惶诚恐、不堪一击)
这种情况直到我给我的一个大学好朋友打了一个电话才有了改观,我对她诉说了我新妈妈的种种,她耐心的听着,但是在最后,她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她说:“自己的孩子不能指望上别人,主要还是靠自己。”是啊,我是孩子的妈妈,我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怎么能把养育孩子的重任加之于长辈。
后来,俩妈都来了,因为有之前的孩子长眼屎和肚脐出血的事,婆婆很自然的去搞后勤工作了,主要是买菜、做饭、洗衣服。娘家妈妈主要白天带孩子,晚上我跟孩子爸爸自己带,到合作的比较和谐,但是还是在育儿上有很多差异。我稍微举几个例子:
关于穿衣服的多少:
婆家妈妈:小孩子就算六月出生也要穿棉衣的
娘家妈妈:不要穿太多,孩子要带凉一点,否则会生病。
关于要不要给孩子捆腿:
婆家妈妈:小孩子要捆腿,否则腿会弯
娘家妈妈:坚决不捆,理由是生养四个孩子,就老大捆了(奶奶当年坚持的),结果就老大腿不直
关于房间要不要通风
娘家妈妈:少通风,孩子吹风易生病
婆家妈妈:房间最好要通通风,否则孩子容易生病
……
我这俩妈可是同一代人,同一年出生的,生长环境也差不多,基本上是农村长大的家庭主妇,为啥差异如此之大?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她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原因。婆婆是皖西山区的,山区的天是比较凉的,所以婆婆强调保暖。妈妈是北方人,冬天的话,房间里会有取暖设备,所以,妈妈强调不要把孩子给热坏了。她们都没错,问题是现在是在上海,所以她们的经验都不足取,都不能完全相信。由此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育儿上,“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里的书不仅仅包括我们平时看的育儿的书本,还包括长辈的经验啊,妈妈们的分享啊,好心人的提醒等等。
有些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吧,那么我们洗洗睡吧,还看你的文章干嘛呢?等等,学习当然是要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什么?(仔妈,那还等什么,我看了这么多就等你这点干货了。)
我们要在两个基础上去学习,否则我们会在浩如烟海的学习内容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每个孩子都独特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就像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道理我不用多说了吧!
孩子越小,孩子之间的发展差异越大。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别人家的孩子4个月就出牙了,你家的要到9个月才在你盼星星盼月亮的期盼中“小荷才楼尖尖角”;人家的孩子一岁半能讲故事了,你家孩子还只会喊爸爸、妈妈。
看见了吧,我们必须要学习,只有学习了,我们才能了解孩子每个阶段心理发展特点,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况。
学习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反思我们自己的成长环境与我们自己教育孩子方式的关系,我们才能够跳出我们的成长局限,不去无意识的让我们的孩子去重复我们的成长过程。
最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爸爸妈妈要能扛得住外界的压力,治得了自己的内在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