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中日学生智能大赛,比赛的结果显示:中国的孩子逻辑比较严谨,框架搭建合理,但缺少了日本孩子的创新能力。
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国外生活过至少三个月的人在创业和发明新产品上,成功率提高了35%。
同样是对我创业的意见,我国外的长辈让我沉下心好好研究产品、研究用户及我们产品能给到用户什么价值和爱。当我们在行业内足够专业时,经过努力,该来的就会来。
而国内有的同样创业的伙伴则建议我在现有项目基础上,加上曾经擅长的出版,再加上这个加上那个。他认为,先多接点各种能赚钱的活,生存下来最重要。
国外的长辈不让我跟同样创业的人沟通,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成功,也在摸索,尤其在创业初期艰难的时刻,每个人背景不同,会有不同的焦虑。
他不希望我被别人的焦虑影响,也不希望我被短视影响。
他鼓励我去请教已经成功的商界大佬。他说不要怕,只要你真正想学,成功的人愿意指导你。而当年他的成功,就是因为请教了很多大他二三十岁但事业很成功的人。因为那些人从艰难中走过,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他们的视野、格局、经验等都是亲自历练得来的,他们一个人教给你一点意见,就会给你很大帮助。
长辈的话,让着实被同龄创业的人影响的我清醒了起来。让陷在某个思维里的大脑跳了出来。
我不再思考是否在现有基础上加出版,不再思考是否做这个加那个,不再陷在那个先模仿再突破的思维里。
我想,长辈与那个朋友,是大成与小成的区别,是长远与近期的区别,是笃定与焦虑的区别。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区别,今天,长辈经营的产品之一——一款化肥在多国畅销。他们坚持用医用级原材料(分三个档次,工业级别、食品级别、医用级别。一般化肥用食品级别,而有的厂商用工业级别,但长辈坚持即便成本增加也要用最贵的。),用过他化肥的土地,不仅产出好,而且三年后土地也会很肥沃。近年来国内使用这种化肥的多了起来,但日本和欧美在若干年前就一直使用他们的产品了。
这就是差别吧。
我们国人很聪明,但我们的聪明大都用在怎么赚快钱和怎么凑热闹上。这一点从共享系列足以看出。后来者能有兴趣与精力去琢磨自己上什么颜色的单车,却没兴趣与精力研究怎么开创一个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