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
跟朋友聊天提到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的事情。我目前给宝宝吃的是体检时医院开的AD滴剂,而她目前给宝宝用的是Ddrops(加拿大版的),之前用的是澳洲的Ostelin滴剂。刚表示羡慕她的各种豪,因为基本所有的宝宝用品,她都尽可能选择了国外的产品。但是她告诉我,第一Ddrops的价格是100多,能吃上三个月,第二共享了一篇订阅号文章,里面清楚解释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A。当下的我,觉得十分尴尬,又开始自我反思:
1、懒了吧,新生儿教与养的订阅号订阅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先查一下。至少宝宝知道、还有花了199年费的育学园可以搜索一下相关的知识啊。但是我没有。
2、什么情况,国内的医生都这么乱来的啊,不用补维生素A,还给开,哪有这么多时间去了解新生儿养护的点点滴滴啊,好得他们也算是权威人士啊!看来再懒不能懒思考呀!
3、我为什么不早点问呢?都已经有前辈先做好相关的了解与比较,就是多一句的事情啊。真的是太懒了。
由此,我又反思了一下作为懒人的我,这些年是怎么懒过来的。也希望能借由这个反思,能总结一些经验,教育我们家Oscar成为一个更好的“懒人”。
懒是有辨别的信任
都说“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这些年习惯了去听从师长、医生、父母的决策。其中父母的相关经验,因着经济独立了,因着看到他们的经验出错了,因着被一些过时的讲究弄得哭笑不得,慢慢的,倒也敷衍了,某些认知开始有了自己的坚持。但是对于师长,读这么些年书,对教育的知识倒是一点都不敢提出异议,哪怕教授的知识有前后矛盾处,似乎师长们总能圆回来。后来也偶尔会对某几个照本宣科的老师有点点小不屑,总体还是尊敬的。对于医生,那更加不用说, 去见他们的时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某方面的不适,自然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作为讳疾忌医的我,顶多也就是医生让买的药都买齐,然后吃一两粒之后就相信自己是有强悍的免疫力的,能不吃则不吃,“是药三分毒”这样的至理名言都谁跟我说的啊,害我有这种破习惯。生完Oscar后开的六七盒药,我一直很纠结要不要扔,反正吃是不吃的,保质期估计也赶不上二胎的时间点。
闺蜜不多,基本让时间做了“浪淘沙”的工作。新熟识的人,会去稍微注意被放鸽子、说话不算数、自我卖弄等行为的次数,若超过3次,自动疏远,加上本来就走“凌寒独自开”的冷淡风,没所谓的自然熟,虽长了一张和善脸,却是秒秒钟懒到孤寂啊。
完全信任的工作伙伴也不多,会去注意事情的完成结果、效率、沟通的便利性,若基本的常识性错误超过3次,这之后的工作结果必会一一去过一遍,不敢被坑,否则做一线的业务就得分分钟被客户难堪了。
所以,“专业”、”靠谱“是多么高的评价啊。如果再有那么点小幽默,好亲近,不要太完美。这就是为什么喜欢某一两个固定圈子、固定搭子的原因,因为真的太懒,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辨别的工作。
懒的前提是“不懒”
这话初看起来有点矛盾,其实就是一句“功夫在平时”。
举个简单的例子,平时出门要记住“身手钥钱”,你可以懒到不在出门时做这种关键性的思考,因为已经总结出了经验。
另外说一个做学生期间的好习惯,就是列错题集。到了考试的时候,只要看自己做错的题目,就不用再漫无目的地去一页页翻书,很适合考前突击。这也是平时的“不懒”造就了关键时候的“懒”,而且还懒得有效率,有目标。
作为迷恋标准、具体数值、明文规定的主,就是从小懒得思考的结果。直接参照就好了,所以常识性的知识能多积累一些就多积累一些,再懒也要知道高效查询到这些信息的技能,提前掌握了这些方法,就不用费脑子死记,关键时刻”耍得有模有样“就ok。
懒的最高标准是“多快好省”
简单解释一下“多快好省”。
“多”是同样的时间利用率高,出更多的结果,做更多的事。
“快”是效率高;
“好”是结果好,别瞎忙半天,没有任何结果呀;
“省”是节约时间、精力,“花在刀刃上”就这个意思。
懒有哪些好方法
一、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已经分享的好方法、好经验,就可以直接拿来,不懒地实践过后,只要懒懒地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好了;
二、好的工具不要浪费了。我是坚信很多人类的发明是为了偷懒的主。例如汽车、电脑、电压锅等。像现在哺乳期,需要大量补充水分,都是晚上预约电压锅,烧元气汤。早上的白粥也是电饭煲预约一下就好了。
三、所有的不懒都是为了偷懒。多想、多问、多积累、多犯错、多总结,不要一味地重复做,用同样的方法,关键时候就可以更好地”懒“出结果。
对Oscar的碎碎念
妈妈其实挺希望你做一个“懒人”的。
要不然太累了,时间又这么有限。
拉勾勾,约定一起懒下去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