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是旅行旺季,朋友圈各种晒七大洲、八大洋的,好像全世界的路都被他们走了一遍似的。要紧的是每个人都在图片的后面附一段文字,表明自己在这次旅行中遇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就这样,朋友圈的魅力逐渐把旅行的意义归于“我明白了......”。
去一趟旅行,有自由行,也有组团游。这两者的区别莫过于时间的把控权是自己或是他人所有的。很多人喜欢组团游的理由是可以认识到很多不同的人,也不用自己考虑吃、住、行,也省了不少钱。而那些习惯自由行的人就很讨厌组团,因为自由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大化的满足兴趣。
自由行的人回来了往往会说我从旅游中感悟了生命,发现了母体所蕴含的种种奥秘,认识了人类存在的渺小,沉浸在异地文明的神奇,拓宽了了解世界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他们下次还会选择自由行,因为有收获!他们会嘲笑那些组团游的人,说没有独立的风骨,没能感受到最美的一面。
组团游的人也不甘示弱,他们会说从这次旅行中他们发现了团队行动所独有的感受,分享美丽时的宽容,谈笑风生时的快感,生命相知的缘分,他们下次也会选择组团游,因为他们也有收获!他们会笑那些自由行的人因为他们不懂得分享的快乐。
就这样,旅行的自由和团队就一直成了不相容的两种势力。但你有没有发现,他们争执的焦点都在于收获,从旅行中得到了什么,相反,被抛在脑后的反而是从旅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代人普遍有个毛病,就是过于关注内在而忘记了外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类的旅行步伐从来不曾停止,从古至今,旅行的意义也在悄然无声的变换着。看这是徐霞客的一篇游记中的一部分:
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廊。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
十九日 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请、雇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绿树香雾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即石门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门内对峰倚壁,都结层楼危阙。徽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书斋,僧容成焚修其间。从庵后小径,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狮子岩。岩下有静室。越岭,路颇平。再上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历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不辨。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栋,则天池寺也,盖毁而新建者。由右庑wǔ廊屋侧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东,曰佛手岩。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石亭覆之,制甚古指制作工艺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故称“佛手”。循岩侧庵右行,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狭窄,访仙台遗址也。台后石上书“竹林寺”三字。竹林为匡庐即庐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佛寺敲钟和诵经之音,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论竹林?还出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原来有二株,为风雨拔去其一矣。
摘自《游庐山日记》明 徐霞客
这是随便找的一段,书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如此类。
明代人徐霞客的笔下,记录了当时中国的种种经典景色,从他的文笔中看出,徐霞客没有过多地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把美丽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此细腻的观察,现代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也没有几个人有这番闲趣。哈哈,那些自由行旅者中所谓的掌控时间与此比起来简直不堪一击,自由在何处?
追求内在,反而不伦不类;徐霞客看中外在,其实领悟了内在。一次旅行耗费时间金钱,它真正的意义在于你能热爱这次旅行,不在于你发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而在于好好地享受这次旅行,不浮躁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