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兴,人以才治,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得人之道,就是成功之道,胜利之道,兴盛之道。所以孔子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李世民也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重视人才说说容易,做到很难。往往由于选人者缺乏胆识,责任感不强,或者人才本身还处于潜在状态,其才能一时还显露不出来等原因,致使许多难得的人才被耽误和埋没,李世民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并不是把爱才惜才挂在嘴上,而是重在实施,绿选才的事抓得很紧。
李世民在历史上是一个有抱负,有远见的年轻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懂得天下动荡不安之时,要靠军事实力削平全国各地割据之雄,而要征伐战斗,就必须依赖于善战的武将,这种方略也是在战争时期所通用的,然而战争毕竟是有阶级性的,战争的目的是获得政权,这个目的一经达到,方略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旧的方略,便不再适用于新的形势,这是因为政权只要有马上得之,而不可再马上治之,这时就需要文采儒学之士了。
用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来看待统一,李世民敏锐的感觉到文治之重于武功的好处,正是凭着这种延揽能人的思想,李世民引入并重用了儒生房玄龄和杜如晦。
此外,李世民用人也不避亲,他所任用的自己的妻兄长孙无忌。从小就和自己是好朋友,随后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以武定祸乱,出入行走之时,跟随的都是尧武的勇士,到了天下已定之时,又见力弘文馆,招揽了诸如于志宁,姚思廉,苏世长,等人才,这些人后来变成了李世民政治上的决策团。
古人讲,‘’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级领导干部都需要确立与时俱进的用人观,具备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下大力选拔培养实用人才,确实形成人才济济,群贤毕至的局面,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再说三国时期,孔子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领导者能修养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优秀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君子,具备善良,正直和宽厚的品德,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胸怀国家与民族的复兴,这种责任与使命感,使他充满活力与魅力,这样的领导者身上自然闪烁着光环,会被追随者视为精神的坐标。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人们谈论三国的时候常常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孙权雄踞江东,占了地利,刘备即无天时也无地利,靠的是人和。确实如此,论个人才干,刘备并非一流人物,他的才能极为平常,但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靠的不是个人才干,而是得益于众多的有才之人聚集在他的周围,像诸葛亮,庞统,徐庶,关羽,张飞等,刘备靠这些人的力量而崛起,并雄霸一方,建立了蜀国。
现在很多人都说刘备是伪君子,从统治权术的角度上来看,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客观的说也不尽然,因为他在临终前对刘禅说过这么一段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他说这段话应该是发自真心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没有人会在临终对自己的儿子说假话,他之所以要说这段话,嘱托刘禅,是因为这确实是刘备一生的感悟,也是他立身之本与成事之气,他希望刘禅也能像他一样这样做,可惜天不随人愿,刘禅终没有将人能做到乃父的高度。
无论是李世民还是刘备,政权成立之前势必是用实力去争抢,所以必然会出现一些损人兵将,夺人疆土之事,并且会经常用权谋和诡道,这是天道。所以团队建立之初,人,才是根本是根基。而不已片面之词去论一个领导者,这也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