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抚养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管”往往是一个主题。不吃快餐食品,以保证孩子身体健康;要求孩子按时上床睡觉,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限制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以免造成视力下降等。
可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往往会发现:我越是限制的事情,孩子就越是向往,越是想做,甚至和家长斗智斗勇,无论如何也要去做。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背后的心理原因,就不会奇怪了。据印度学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的研究证实:稀缺会造成稀缺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
家长在“管”的过程中造成了孩子在时间上的稀缺。而稀缺就是拥有的比需要的少,造成人们的不幸福感。资源稀缺时,人们更专注于获取缺少的东西,形成注意力集中。因此就会造成管中窥豹之感,即没有精力去注意其他更重要的事物。
家长人为制造了稀缺,导致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差。
当我们过度的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孩子越是想玩。因为我们造成了他在玩游戏上的稀缺感,所以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如何获取更多玩游戏的时间上面。因此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稀缺状态下,他就会忽略更重要的学习,而以满足当前最缺少的玩游戏为重中之重。
当我们使用电脑时,如果打开的程序过多,电脑的运行速度就会变慢,甚至会死机。我们的大脑在程序运行方面和电脑也有类似之处,当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时,就容易分心,有时就会注意不到重要的信息。多任务处理时,就会经常突然不知道要做什么。
时间稀缺会造成我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就容易使人们开启多任务运行模式,这样就容易造成效率低下。
因为时常想着稀缺的资源,造成大脑神游。据心理学家的实验,节食者在做事情时,会发现自己的心智资源正在变少,因为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食物。孩子如果因为玩的时间不够,就会在学习时还想着玩的事情。虽然人坐在桌子跟前,可是心思却还在玩上面。这就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时间过长的原因。因此老人们常说,要让孩子玩够。这就好比一个程序运行完了,关闭。再打开一个程序,自然就会运行速度正常。
家长常常认为孩子的自控力差,因此需要管着。可是为什么家长管得多的孩子反而不自觉呢?因为孩子有自己的程序正在运行,可是家长想关闭它,让家长的指令开始在孩子大脑中运行。但是孩子不会让自己的程序停止,于是两个、三个,甚至多个程序一起运行。这就是孩子听不到家长说话,走神、拖延的原因。
如果想让孩子自觉,就不要管的太多,更不要制造他的稀缺感。这样才不会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