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每个胆小怯懦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事事周到内心强大的母亲(也可能是父亲,就中国而言母亲居多),对于这句话我是深表赞同的。
母亲天性使然,总是无法控制地将更多关注投给孩子,哪怕很多时候,“更多”意味着“过多”,“关注”意味着“不放手”。
在《藏獒与虎皮鹦鹉》一文中,毕老师是这样描述前来咨询的女孩的 —— “神情寡断,没有热情”,并且“委顿而沉默”。经过相处和了解后,毕老师明白了,这个才10多岁孩子的烦恼是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感到十分孤独。
其实,在以前做培训期间,我见过许许多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很多时候给人的印象就是“沉默寡言”,被贴上了“内向”的标签。他们似乎没有独立做决定的能力,遇到事情,还不等开口,妈妈们会第一时间跳出来,扫清一切障碍。
在这篇文章里,毕老师了解到,造成女儿怯懦无趣的,也正是对孩子过度保护的母亲!因为在母亲眼里,女儿始终只是个长不大的小女孩儿,事事都需要她去操心,需要她去事无巨细的过问。而孩子从来没有机会去学习如何与小伙伴相处,更没有机会得到独立的锻炼,怎么能不害怕与人相处呢?而且,这大概也是大多数年轻人表现“沉默而寡言”,宁愿宅在家里,不愿出去面对真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原因吧!
当然,也有一些母亲是不一样的。在毕老师的第一篇文章《自助看医生》中,她描述的却是这样一个母亲 —— 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强忍着内心的忧惧,让孩子生着病自己去医院看病。她知道,孩子成长为大人需要父母放手,需要父母提供磨炼的机会,尽管这磨炼对于她自己而言也是相当的煎熬。
所以,很多时候爱并不意味着给予,也意味着放手。只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也给孩子犯错的空间,才是真正的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