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这不是一个对与错,公益与商业的讨论。
我希望在看完感人的文章后,哪怕冷静稍微一点点的讨论。
我想我首先看到了一个不断刷屏的科技改变世界的好故事,又看到了所谓的反转文,但这都不是我想要聊的重点。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更不是非此即彼。
1. 普惠教育与教育公平
我的咨询背景让我对数据很敏感,在文章中我看到:
16年来,7.2万名学生——他们称之为“远端”,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
7.2万名学生中的88人的录取率是0.12%,而我的家乡浙江近三年清北的录取率是0.11%。
0.12%的成绩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挤掉浙江刚好排到第五——而四川的平均录取率是0.05%。我想这就是典型的拉高平均分的“尖子生”了。
我并不是质疑这个数据的准确性,而是想说,促成这样的优秀结果有很多的因素,正如“尖子生”有可能是因为刻苦、有可能是因为从小家庭教育好、有可能是因为补习班上得多、有可能就是因为聪明一样,直播课与清北,并不是因果关系:
政策倾斜与当地的教育局思维、学校老师的执行的高度结合是真正的大背景
龙胜中学在这6年来将战略层面的资源(包括技术)不断倾斜到符合专项政策的学生
一个不那么负责任的脑补是:在坚决拥护与实践创新的教育从业者的引领下,成都七中们也恰好聚集了一批真正勤奋刻苦的学生,在包括直播课在内的一系列教学措施下,获得了上述异常优异的教学成绩。
我理解这样的夸大所带来的正向效果,却也担心这样的夸大带来的对教育公平的打击:
如果我们现在在呼吁的普惠是基于贫困县、贫困区的“面”的普惠,那么在小范围、小地区内的教育资源过度倾斜,是否是对那些“普通班”的学生的“不普惠”呢?
我的工作曾经让我跑过贵州黎平下面一个小村庄的小学,也到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的一所县中学,在那些地方我可以看到比我小时候在浙江好得多的教育设备:极具科技交互感的触屏电视、现代化投影仪等电子设备,反而一开始让除了粉笔什么都不会的我有一些无所适从。
我相信国家、企业、公益机构做的努力都有成效,比如前段教育部与中国移动的校园宽带“倍增计划”,让四五六线学校用上千兆宽带并了解教师资源、通过社会机构的大数据体系实现科学教辅。这比小时候还需要拨号上网的时代比起来已经是非常优质了,那么我当然也不会怀疑这块屏幕也许真的能改变一部分孩子的命运——如果有同样匹配的师资力量的话。
我的最大的担心是,现代化设备越来越多,网络越来越好,但使用率与使用度都还不够。我在黎平和喀什的学校中看到最多的就是废弃的设备和老师们面对科技的无奈。
说到底,我所理解的教育公平不应该只是中心化的“尖子生”,而是更多不在超级中学的学生及陪伴他们的教育从业者们。
无论他们在不在贫困地区,无论他们有没有现代化设备。
2. 技术的价值观与技术的人性面
包括“直播”在内的软件硬件,在国内教育行业的发展,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友成的“青椒计划”早就开始了以教育信息化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尤其是信息技术能力以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的探索。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友成基金会的苗老师和我说的:
“不要让乡村的教师们成为直播的旁观者。”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是中性的,与技术相匹配的教师们反而像年轻的孩子们,磕磕绊绊地在成长。我们真的希望这些老师为了孩子的教育“每天凌晨1点到家,6点去学校,在家只能睡个觉”吗?
如果仅仅只关注到技术,或是仅仅关注到教育的“升学成果”,那我觉得我们离教育还很远很远。
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着眼点与技术响应的能配合线下教师的“共享式教育”、“社区教育”、“双师模式”等等。
而对于学生而言,我个人的意愿更可能是从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到提升信息素养的能力。
因为技术是双向的,我们对技术普及的大力转发很有可能也会造就未成年人的网络直播犯罪——我想,在2018年,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公益圈的小伙伴写着“当我真的看到用AI分析学生表情以判断学习状态的技术平台的时候,内心复杂。不论好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平权都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多重因素在影响着它,政策、技术、价值观等等”,我的内心也同样是复杂的。
但与此同时,我依旧认为,基于技术的探索是十分有价值的——是因为基于教育问题而做的每一步实验都是在过程中吸取经验慢慢优化的。只不过我们需要彻底抛开心中的直白因果关系链或是二元论,真正坐下来好好分析:每一次的尝试如何去规避风险、如何去正向地引导、如何做得更加普惠。
技术的提供方要思考技术的价值观,技术的使用方更要认知技术的优劣势。
一股脑儿的鼓吹课堂中的直播教育,半年后呼吁未成年禁止看手机直播,这样的情况,不要太过讽刺。
3. 从教育到“命运”
我在看完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之后,最大的担心依旧是断章取义。
我相信作者绝无真正想要表达“直播改变命运”这样的意思,更多的是一种夸大修辞。而我的担心在于听者有意——“命运”是否等同于“清北”?
“在禄劝一中,直播班的大部分孩子会在3年里,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这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代价吗?
教育远不止于此,学生升学后会进入城市、进入社会,更别说在乡村教育还有早教与营养问题。我只是不想看到企业也好公益机构也好为了“升学率”而放弃了真正的教育。
直播是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希望与院方,而教育却需要细水长流。如果我们只看到7.2万人中考上清北的88人,那剩下的7.1912万人的“命运”又是什么呢?
“所有人都很开心”——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句话,这显然不是一句真话。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更便捷地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去,我们更要去为乡村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让这些资源以本地的老师为中心,而不是旁观者。
我是真的希望每个人,哪怕稍微冷静一点点,慢一点。
丁磊说要捐1亿元投入在线教育公益,200多所学校远远不够,应该有2000所,20000所,来支持更多贫困地区的学校落地网课直播模式,推动中国教育资源普惠。
我打心底里想要吐槽丁磊。
别骂我,就像我说的,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我佩服“丁磊”们,可以拿出或许我这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来支持公益事业,但我更希望他们停下来,想一想,不是20000多学校有网络直播了,普惠教育就完成了,而是:
我们究竟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最后,我还是很感谢作者,能让大众开始关注、讨论乡村教育,这件事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我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冷静地想一想,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教育,哪怕只是稍微一点点。